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评价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给予温针灸配合体位调整法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体位调整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体位调整法治疗基础上配合温针灸治疗,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和功能障碍严重程度。
结果在疼痛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均得到改善,相比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在功能障碍方面,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功能障碍情况更好(P<0.05)。
结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在体位调整法治疗基础上配合温针灸疗法,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温针灸;体位调整法;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喻昭.温针灸配合体位调整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1):165.
0引言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下腰部以及腰腿部等位置会出现牵扯痛,疼痛范围在膝盖以下。当前临床上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治疗方面受到手术指征把握难度大因素影响,很难明确患者远期疗效[1]。
临床上多采取针灸、推拿等方式治疗,很少有关于体位调整法应用效果报道。本文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50例进行研究,评价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给予温针灸配合体位调整法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均符合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相关诊断标准,存在有下腰部非放射性牵扯痛等表现,术前经,体征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病情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在32-58岁,平均(42.7±2.5)岁。观察组25例,男与女分别15例、10例,年龄在32-57岁,平均(42.5±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体位调整法:急性期,人工牵引,持续10 min牵拉患肢,选择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患者取侧卧位,患侧朝上,双手抱膝,膝部尽量靠近胸部,直至疼痛感减轻,维持体位至少30 min,3次/d,持续治疗10 d。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体位调整法治疗基础上配合温针灸治疗,取俯卧位,选择膀胱俞、腰阳关等穴位,针刺深度1寸,产生气感后连接电针仪,参数:连续波10 Hz,由小到大提高强度,结合患者耐受性持续治疗30 min,电针仪参数设置好后在腰阳关穴、大肠俞穴位温针灸治疗,1次/d,持续10 d。
1.3观察指标。使用VAS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价患者功能障碍严重程度。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均得到改善,相比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1。
2.2两组患者功能障碍情况。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分别(9.5±1.9)、(7.6±1.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功能障碍情况更好(P<0.05)。
3讨论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目前尚未统一治疗方案,包含针灸、牵引、药物治疗等措施。根据中医理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属痹症范畴,与内伤劳损、肝肾不足等有关[2]。体位调整法治疗,保持患者腰椎伸展状态,减轻椎间盘压力,便于纤维环修复,取得相应治疗效果[3]。温针灸属于中医特色治疗措施,取膀胱俞、大肠俞等穴位温针灸治疗,能够刺激患者椎间盘血液循环,消除水肿,明显增加患者的临床效果[3]。
本次研究表明,在疼痛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均得到改善,相比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在功能障碍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分别(9.5±1.9)、(7.6±1.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功能障碍情况更好(P<0.05)。
综上所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用体位调整法配合温针灸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本孝.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联合经皮髓核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8,39(5):581-583.
[2]孙勇.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疗效观察[J].心理医生,2018,24(22):39-40.
[3]尹佩玉,王国军,韩庭良,等.体位调整联合中药熏洗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3):1423-14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