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继发于结缔组织病肺间疾病(SPF)二者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医院呼吸科收治的60例肺间疾病患者,IPF、SPF患者各30例,并设定为IPF组与SPF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情况。
结果IPF组的临床症状比SPF组更为典型,P<0.05;IPF组的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SPF组(70.00%),P<0.05。
结论肺间质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其中SPF无典型症状,需引起重视,加强肺功能检查及血液检查,避免延误病情。若存在网络状改变可考虑为IPF,及时予以对应治疗。
关键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结缔组织病肺间疾病;血液检查
本文引用格式:迪力努尔·阿不力克木,祖力皮亚·买买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与继发于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的临床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135,138.
0引言
肺间质疾病属于一组以肺间质纤维化、肺泡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IPF是指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慢性肺间质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具有预后差的特点。肺间质疾病患者中存在部分患者继发结缔组织疾病,即SPF[2]。因此,IPF、SPF均可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主要对6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对比分析IPF、SPF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医院呼吸科收治的60例肺间疾病患者,IPF、SPF患者各30例,并设定为IPF组与SPF组。IPF组:18例男、12例女;年龄最大60岁,最小40岁,平均(46.32±5.13)岁;病程(24.12±2.43)个月;16例有吸烟史、14例无吸烟史。SPF组:19例男、11例女;年龄最大60岁,最小40岁,平均(46.36±5.23)岁;病程(24.23±2.46)个月;17例有吸烟史、13例无吸烟史。组间基础数据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疾病诊断
IPF是肺组织病检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的特点;胸片或高分辨CT表现为两肺中下野弥散性网状或模糊如磨玻璃样密度增高阴影;肺功能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除了有呼吸道症状及胸部CT表现外,还有其他结缔组织病的症状及体征。
1.2.2治疗方法
IPF患者每日服用10~60 mg强的松;SPF患者每日服用25~60 mg强的松,也可予以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进行治疗,地塞米松每日剂量为0.75~300 mg,2~4次/d;甲基强的松龙每日最大剂量为1.5 g,1次/d。两组均在以上基础予以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予以γ-干扰素进行治疗,隔日予以100~200万U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轻其呼吸困难症状,均持续治疗1~4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IPF组、SPF组的临床资料及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IPF、SPF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其气短、咳嗽、Vecrlo啰音、杵状指等症状均明显改善,不影响正常的生活,为显效;IPF、SPF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其气短、咳嗽、Vecrlo啰音、杵状指等症状均有所好转,但对其生活质量有所影响,为有效;IPF、SPF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其气短、咳嗽、Vecrlo啰音、杵状指等症状均无改善,甚至病情加重,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 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资料对比
IPF组有26例咳嗽、27例气短、26例Vecrlo啰音、11例杵状指;SPF组有15例咳嗽、21例气短、16例Vecrlo啰音、4例杵状指;IPF组的临床症状比SPF组更为典型,P<0.05,见表1。
2.2总体治疗效果对比
IPF 组的总有效 率(86.67%)明 显高于 SPF 组(70.00%),P<0.05,见表 2。
3讨论
IPF属于一种致死率较高的慢性疾病,具由渐进性的特征,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明确[3]。结缔组织会对人体多个器官及系统造成损害,多以肝脏受累为主,预后情况相对差。临床研究显示,IPF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不会影响患者的住院情况及病死率。SPF组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便不可获得满意疗效[4]。
当肺间质疾病发展至终末期时,可造成呼吸功能衰退,需予以机械通气治疗,其病死率达90%,其主要原因在于机械通气治疗无法帮助患者改善气体交换能力和肺顺应性,临床疗效不佳[5]。
而IPF作为肺间质疾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存在结缔组织,多伴有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等,是IPF晚期阶段易发的几种病症[6]。若IPF患者患有系统性硬化症,极易出现突出的全身症状,如肺间质受累,是该疾病最为明显的临床特征[7]。
本研究发现,IPF组的临床症状比SPF组更为典型,可了解到肺间质疾病的临床症状以气短、咳嗽、Vecrlo啰音、杵状指等为主,通常情况下IPF的临床症状较多,且较为典型,比SPF更易诊断。SPF无典型症状,需加强肺部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才可进行病情确诊,防止错失治疗时机。若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网络变化,则为IPF;若显示胸膜受累,则可进一步确诊为SPF。
但是无论是IPF,还是SPF均可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临床预后较差。IPF、SPF同时进行动脉血气检查、肺部功能检查时,均无显著差异,但SPF在体征检查、症状表现方面均比SPF更为突出,这提示我们实际的临床诊断中应重视SPF的肺部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诊病情,避免错失治疗时机。
本研究中的IPF、S PF均已接受对应治疗,发现IPF组患者的IPF组的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SPF组(70.00%),提示IPF的临床治疗效果比IPF更佳,其原因在于IPF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容易在短时间内确诊病情,便于临床医师及时依据实际病情快速实施治疗方案,不易发生病情延误的问题,故临床疗效稍高。再加上SPF患者发现时大部分已到了晚期阶段,临床症状以胸膜受累为主,该疾病患者患混合感染的几率较大,患者一旦患上混合感染,则提示该疾病患者的生存期缩短,其病情会随着原发病进程的推动导致死亡事件出现[8]。
因此,对于SPF患者需在早期及时采取正确的诊断措施抓住最佳治疗时间控制病情,才可提高其生存率。
综上所述,肺间质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其中SPF无典型症状,需引起重视,加强肺功能检查及血液检查,避免延误病情。若存在网络状改变可考虑为IPF,及时予以对应治疗。
参考文献
[1]张静,梁宗安,杨阳,等.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90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6,28(7):947-952.
[2]沈广萍.重症结缔组织病肺纤维化患者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162-164.
[3]Alhamad EH.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vival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n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J].J Thorac Dis,2015,7(3):386-393.
[4]王凯,殷松楼.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32(10):1562-1565.
[5]苏暄.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诊治的“协和经验”-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张烜教授谈CTD-ILD最新诊疗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7):1-4.
[6]温海艳,姜莉.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及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14,34(10):781-785.
[7]Saketkoo LA,Mittoo S,Huscher D,et al.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and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provisional core sets of domains and instruments for use in clinical trials[J].Thorax,2014,69(5):428-436.
[8]杨丹丹,张杰.特发性肺纤维化中西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4):3874-38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