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应用于甲亢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甲亢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甲巯咪唑治疗,对照组给予丙硫氧嘧啶治疗,对两组药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第2个月优于第1个月,第3个月优于第2个月,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5%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但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甲亢的治疗,应用甲巯咪唑治疗同丙硫氧嘧啶比较,甲巯咪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简单方便。
关键词: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甲亢;疗效;安全性
本文引用格式:张守堂,蒋东鹏,万国靖.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0引言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女性多见,根据临床表现三联征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常用药物硫脲类丙硫氧嘧啶和咪唑类甲巯咪唑疗效肯定[1]。现对两种药物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甲亢患者80例,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甲巯咪唑治疗,对照组给予丙硫氧嘧啶治疗,观察组患者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25~54岁,平均(36.5±2.5)岁;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24~55岁,平均(37.5±3.5)岁;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过常规体检,常规化验,单纯因体检检出甲亢54例,所有患者均有高代谢产生的症状、体征其中甲状腺肿大17
例、失眠困倦11例、盗汗怕热18例、食欲旺盛11例、形体消瘦11例、心悸9例、肌肉麻痹8例、肢体近端肌肉萎缩5例,多在夜晚出现症状12例。甲状腺肿大、有血清学的改变,FT3升高、FT4升高,TSH降低。无严重的甲亢并发症,无其他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无药物禁忌证等,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丙硫氧嘧啶治疗,长程治疗分3个阶段:①初治期,每日300~400 mg,分3~4次口服,重症甲亢可适当加量,最大剂量600 mg/d。待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治疗量阶段一般需1~3个月;②减量期,根据病情酌情减量,一次可减量50~100 mg,每3~4周减量1次;③维持期,每日25~100 mg,需服0.5~1年,从减量开始可酌情加服甲状腺素片。治疗总疗程约需1年或1年半或更长时间[1]。
观察组采用甲巯咪唑治疗,治疗量每日30~40 mg,分3~4次口服。最大剂量60 mg/d。维持量一日5~10 mg。用药3个月,4周进行复查1次。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的FT4、FT3和TSH等指标,复查肝功能,分析是否存在肝损伤。对两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者40例,治疗前FT3(15.148±5.982),治疗1个月后FT3(4.820±1.900),治疗2个月后FT3(3.512±1.512),治疗3个月后FT3(2.420±1.200);
治疗前FT4(4.912±1.612),治疗1个月后FT(1.914±0.623),治疗2个月后FT(3.301±1.150),治疗3个月后TSH(4.143±1.430)。
对照组患者40例,治疗前FT3(15.348±7.953),治疗1个月后FT3(6.630±3.490),治疗2个月FT3(5.702±1.312),治疗3个月后FT3(4.430±1.500);
治疗前FT4(4.850±1.513),治疗1个月后FT4(3.314±1.833),治疗2个月后FT4(2.454±0.413),治疗3个月FT4(1.627±1.631);治疗前TSH(0.020±0.020),治疗1个月后TSH(0.017±0.010),治疗2个月后TSH(1.421±0.321),治疗3个月后TSH(1.536±0.430)。
两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第2个月优于第1个月后,第3个月优于第2月后,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观察组患者40例,发生不良反应13例(32.5%),其中甲减6例,发生皮疹2例,瘙痒1例,白细胞减少3例,肝功能异常1例;对照组患者40例,发生不良反应16例(40.0%),其中甲减4例,发生皮疹1例,瘙痒5例,白细胞减少3例,肝功能异常3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5%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但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多见于女性,主要由于甲状腺功能增高,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引起氧化过程加快、代谢率增高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也是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刺激、感染等应激状态是本病的常见诱因,而家族遗传也有一定关系[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其主要由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自主高功能瘤造成。其中Gmves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见病因,约占甲亢的80%~85%[3]。
抗甲状腺药物(ATD)包括硫脲类和咪唑类,均可减少碘的有机化,并能削弱偶连反映。丙硫氧嘧啶能抑制甲状腺滤泡内的过氧化物酶,使进入甲状腺的碘化物不能氧化成活性碘,从而使酪氨酸不能碘化[4];并阻止了碘化酪氨酸缩合成,T3和T4,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同时还能抑制T4在外周组织中脱碘生成T3,使血清中活性较强的T3含量降低。因药物不影响碘的摄取,也不能直接对抗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所以须待贮存的甲状腺激素耗尽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还发现本药物具有轻度抑制免疫球蛋白生成的作用,使甲状腺中的淋巴细胞减少,血液循环TSH受体抗体(TRAb)下降[5]。
甲巯咪唑为咪唑抗甲状腺药,抑制过氧化物酶,使甲状腺泡内的碘化物不能氧化成活性碘,阻止碘化酪氨酸的缩合过程,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由于本药并不阻断贮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也不对抗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故只有当体内已有甲状腺激素被耗竭后,才产生明显的临床效应[6]。本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作用
4 4治疗3个月FT4(1.012±0.631);治疗前TSH(0.033±0.030),治疗1个月后TSH(0.024±0.020),治疗2个月后TSH略强于丙硫氧嘧啶,持续时间也较长。
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不明显,观察组甲巯咪唑在治疗后第1、2、3个月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丙硫氧嘧啶的治疗效果,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明显。
总之,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是甲亢主要的治疗手段,甲巯咪唑治疗效果更为明显,简单方便,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魏安华,周道年,李娟.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安全性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5):1417-1419.
[2]张玉英.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不良反应临床对比[J].中国医学创新,2013,6(16):132-133.
[3]陈曦,陈杨,凌婉彬.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对于甲亢治疗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对比[J].医学信息,2014,17(39):319-320.
[4]陈敏,谢乃强,伍华.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11):6-7.
[5]李建华,彭国文.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不良反应对比及临床安全性研究[J].医学信息,2017,30(5):91-92.
[6]白小岗,庞静,呼双琴,等.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对比研究[J].贵州医药,2017,41(9):5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