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归脾汤应用于治疗中医内科疾病失眠证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在我院2017年1月至2018
年3月收治的失眠证患者中,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患者20例为对象,再用单盲法将2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
与观察组各组10例患者。
采用西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归脾汤治疗观察组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早醒症状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0.00%比对照组40.00%低,P<0.05。
结论中医内科疾病失眠证患者接受归脾汤治疗的效果比常规西药显著,且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低,使用安全性高。
关键词:中医内科;失眠证;归脾汤
本文引用格式:高秀艳.归脾汤应用于治疗中医内科疾病失眠证的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1):151-152.
0引言
失眠是患者自身对睡眠时间与质量感觉不足的体验,通常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用来治疗失眠证的方法与手段诸多,比如心理疏导能够改善许多患者的失眠状况,但是也有许多失眠证患者需要使用助眠药物。
近年我国中医药学发展飞速,更多的中草药与处方被证实有效,而可以用来治疗失眠证的处方也多,比如归脾汤、酸枣仁汤等,但是其均有不同的适应性。本次研究则旨在对中医内科疾病失眠证患者接受归脾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在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失眠证患者中,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患者20例为对象,再用单盲法将2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10例患者。纳入患者符合参考文献[1]中的诊断标准描述,排除合并全身感染、体循环和血液疾病、先天性疾病的患者。
对照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28-62岁、平均(43.19±5.36)岁。观察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26-60岁、平均(43.25±5.40)岁。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两组患者临床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中的内容均未违背医学伦理,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予以患者西药治疗,让患者在晚上睡觉前30 min口服艾司唑仑,每次2 mg、每天1次,连续用药2周后观察效果。观察组:予以患者归脾汤加减治疗,处方为五味子9 g、木香9 g、炙甘草6 g、远志9 g、石菖蒲9 g、当归9 g、白术9 g、炒酸枣仁15 g、茯神15 g、白芍15 g、黄芪15 g、龙眼肉15 g、大枣3颗,失眠较重时加五味子9 g,柏子仁9 g以助养心安神。心血不足时再加入熟地10 g。
阿胶10 g,以养心血,心气亏虚时再加入太子参10 g,以益气生津,配伍本方治疗心悸失眠,阴液亏虚、虚火上亢时再加入生地10 g,黄连5 g,以滋阴养血,降心火,湿邪困脾时再加入半夏9 g、陈皮9 g,厚朴9 g,以健脾理气、化痰,肝气亢盛时再加入黄芩9 g、龙胆草6 g,清肝泻火,痰热交阻时再加入黄连6 g、栀子6 g、竹茹9 g,清火化痰,将诸药用水煎熬取汁,每天1剂、1剂分早晚2次温服,也是持续给药2周后观察效果。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包括难以入睡和睡眠不深以及早醒等症状。观察两组患者用
药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以及眩晕和头痛这几方面情况,计算两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以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统计学软件分析得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观察组患者的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早醒症状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0.00% 比对照组 40.00% 低P< 0.05,见表 2。
3讨论
近年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承担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很大,再加上其他方面情况的影响,失眠证的患病率逐年提高,医学界对此症的临床治疗也是高度重视。既往临床上常以西药治疗失眠证,认为该症患者是由于饮食不规律和压力过大造成劳逸失调,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 [2]。
常选药艾司唑仑治疗失眠证,以此药抑制患者的睡眠中枢兴奋程度,从而起到促进睡眠的效果;该药可以起到良好的失眠治疗效果,不过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大,极易出现撤药后不良反应的风险。何勇等人 [3] 的研究中指出,西药能够有效抑制患者的睡眠中枢兴奋,起到治疗睡眠的效果,但仅是近期疗效良好,患者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心理,以及撤药后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
中医论证将失眠证归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等范畴, 认为该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脏受损,心血不足,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继而产生心神不安而不寐、入睡困难等不良情况。中医治疗失眠证时强调补益心脾,宁心安神,除湿祛热、滋阴健脾以及清肝泻火等机理,杨艳红[4]的研究中指出,接受归脾汤加减治疗的试验组患者病情改善显著,见患者的临床症候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也降低明显。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接受归脾汤治疗,用药期间在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减药物,该药方出自《济生方》,方中所用中草药合奏补益气血、健脾养心、宁心安神等功效。归脾汤中黄芪、白术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当归补血养心,炒酸枣仁宁心安神,与龙眼肉相伍,补心血,安神志之力更强;茯神和远志可以起到安神开心窍的功效;白芍、大枣滋阴养心血,以补心血之不足;龙眼肉补心血,安神志,石菖蒲具有芳香开窍以宁神的功效;木香与补气养血药配伍,可使其补而不滞;炙甘草补益心脾,调和诸药,为佐使。
失眠较重时加五味子、柏子仁、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给心血不足较重的患者添加了具有补血滋阴效果的熟地、阿胶;给心气亏虚的患者加入了补气生津的太子参;给虚火亢旺的患者使用了滋阴养血、去心火的生地,黄连;给湿邪困脾患者使用了半夏、陈皮、厚朴,以起到化痰和健脾理气的功效;给肝火亢胜的患者则使用了龙胆草和黄芩,以起到泻肝胆火功效;给痰热交阻则使用了黄连与栀子、竹茹,起到清火化痰、除烦的效果。
综上所述,归脾汤应用于治疗中医内科疾病失眠证的价值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洪奎,王文璁.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9):161.
[2]褚贤珍,张建华.归脾汤加减对心脾两虚型原发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8):152+156.
[3]何勇,郑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1):47-49.
[4]杨艳红.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