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开脑洞”,可以达到什么境界?大概就是能从一本正经的实验过程,得到天马行空的结果吧,例如:
实验:为追求一个女生,去了牛津读书
结果:和女生分手了,但拿到了牛津的博士学位
实验:从Sci-Hub获取全世界2800万次下载记录
结果:写了篇《谁在下载盗版文献?每个人》的论文......
以上这些个角度清奇的实验,均来自牛津大学分子生物学一位“大名鼎鼎”的博士——博安农,他同时也是Science和Wired的撰稿人。
他以“脑洞大开”活跃于科研圈,致力于做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其中最为知名的就属明目张胆地进行“学术造假”一事:
他苦心孤诣地用假名、假单位将一篇粗看可信、实则纰漏连连的假论文投给全世界304家开放出版期刊,竟然有157家期刊“上钩”,不乏大牌出版社和学术机构,最终他揭露骗局时甚至被Science公开报道,他自称这是篇“只要有高中化学基础的人都能看出其中的错误”的论文,却被媒体众星捧月。
这背后,是“道德的沦丧”(开放获取期刊的失败)还是“人性的泯灭”(同行评议体系崩溃)?
与此同时,他借这场行为艺术,试图将搞科研离不开钻研文献这件事,深深刻进普罗大众的DNA里,最终给无数人上了生动(啪啪打脸)的一课。
毕竟“脑洞很大”的科研人,大概率从日常行为就能略知一二:
虚构作者拒绝157家学术期刊
被Science报道事件始末
如果你与审稿人,经过17封往来的论文返修邮件后,终于被日本著名神户大学的学术期刊接收了,你会义正词严地拒绝发表吗?想想也没这么“荒诞”的操作,但博安农竟然这么做了!
他化身论文作者“柯班齐博士”,国籍来自鲜为人知的“厄立特里亚”,抛出的研究主题不是“黑巧克力有助于减肥”,就是“地衣提取物有抗癌价值”,这样大众喜闻乐见的结论,引得157家学术期刊抛来橄榄枝。
他提出“黑巧克力有助于减肥”这一研究课题,从实验到见刊都充满了戏剧性:
实验收集数据:靠在推特发广告召集15名志愿者来吃3周黑巧克力;
统计分析:找个了是金融分析师的朋友,边喝酒边讨论一周搞定;
得出研究结论:黑巧克力组相比对照组减重更多、减肥速度更快,且健康自评分数更高,这个实验共15个人参与,论文中写到“经统计检验,差别显著”;
投稿学术期刊:选中了《全球医学研究期刊》,给该刊交了600欧元的版面费,最终2周搞定见刊。
随后,他找来多家媒体报道自己,还贴心帮一众媒体写好通稿,结果没有人质疑也不联系作者,只是大肆宣扬这一研究结论。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cizixun/36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