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复杂而迷人的,这里情节丰富,无时无刻不上演着细胞间的“谍战”大片。为了探究人体的奥秘,众多青年学子把目光转向医学领域,上海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18级本科生刘琪,就是这一领域的探索人之一。一直以来,她以基础医学为研究方向,钻研疾病的那些事。如今,坚韧执着的刘琪收获了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橄榄枝,即将开启新征程。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
刘琪,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8级本科生,上海大学优秀学生;曾获宝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NITORI国际奖学金、学业特等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4篇SCI论文;荣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荣誉。现已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项目免面试全额奖学金录取。
让理想照进现实,为科学进步而奋斗
刘琪从小就对临床医学十分向往,认为医生非常伟大。来到上海大学之后,一场讲座成为了她开始医学研究的契机。大一时,刘琪加入了育成计划,那时生命科学学院肖俊杰教授在一场讲座上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课题与见解,肖俊杰教授亲切的话语点燃了刘琪的梦想,她鼓起勇气与肖俊杰教授讲述自己的向往,从此走入了上海大学心血管研究所。
得到这样的研究机会,刘琪十分珍惜。她说,“那天起我就决定要在这个实验室努力学习,并告诉自己,虽然小时候治病救人的医生梦没有实现,但能在肖老师的实验室开启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涯,同样可以在未来为帮助患者做出贡献。”
肖俊杰教授对于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实验室的科研氛围也十分浓烈。刘琪和实验室的大多数研究生保持一样的作息:“我的科研生活其实很有规律,大四时的日常就是:起床、吃早饭、做实验、吃午饭、做实验、吃晚饭、做实验、洗漱、睡觉,然后开始新的一天。”
在阅读文献时,刘琪发现很大一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肌肉萎缩,若不加以干预,就会导致患者产生骨质疏松、恶病质等病症。虽然运动训练被推荐为肌肉萎缩的常用治疗方法,但心衰患者本就被诊断为运动能力下降,所以运动疗法对于该类患者并不适应。因此,她计划阐明运动改善心衰引起的肌肉萎缩的作用机制,找到介导这个过程的主要效应因子,作为治疗靶点,提高心衰引起的肌肉萎缩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做项目的同时,她以第一作者完成了4篇
SCI论文(三篇已发表,一篇已投稿),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专利一项。
此外,刘琪还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在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她作为学生负责人带领团队入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她主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
对生命心怀感恩,以微薄力量服务社会
除了学习与科研,刘琪也非常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她说:“我作为一个受到高等教育并健全的人,时常感恩生命中的幸运,并想奉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我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渴望的不是同情,而是与健全人一样的正常生活。”
在大三时,刘琪加入黄浦区挚光公益青年发展中心,积极学习中英双语的手语,参与举办相关讲座活动,传播手语文化。她希望有一天,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甚至能将手语与人工智能结合,让听障人士在地铁、在医院、在商场,在这个社会的角角落落,与健全人的生活无异。
回望自己的大学四年,刘琪说:“内因至关重要,外因也不可或缺。我在实验室不过是普通的一个本科生而已。”在她看来,最初坚持去实验室的原因是因为有着老师和师兄师姐们无私的帮助,让她感受到实验室的温暖与支持;现在的她,通过几年的沉淀,深刻认识到了科研更为深远的意义。正如她在优秀学生答辩时说的:“如果不能做大牛,我就要做小牛;如果不能做小牛,我就要做小牛身边配试剂的助手。我立志为减轻患者痛苦而努力,立志为科学进步而奋斗。”
勤奋求索,跬步终成千里;踏实进步,小流汇成江海。未来,刘琪将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将把在上海大学收获的知识、回忆、沉淀化为对母校的感恩,带着这份情感和“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继续与人类疾病的斗争,破解疾病和人体的奥秘。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cizixun/3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