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间发表10篇学术论文(9篇SCI、1篇高起点新刊),其中,第一作者6篇、共同一作4篇,
SCI论文总影响因子约93。
这一亮眼的学术成绩,让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刘莹最近吸引了不少关注。
目前,刘莹正在意大利技术研究院(It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交流学习,追随化学界大牛、国际著名期刊Nano Letter副主编Liberato Manna教授。
今年3月,刘莹即将回国并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现已收到中部地区重点高校一份直聘研究员的offer。在科研起跑环节领先同辈,刘莹是如何做到的?
2012年9月,刘莹成为北京科技大学的一名大一新生,专业是工业设计。在大一下半学期,刘莹向学校提交转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申请,最后顺利通过面试。2013年9月,由于两门学科间的差别很大,她只能接受转专业的代价——降级。
本科期间,刘莹成绩优异,多次获得“人民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2017年,她获得本校的保研资格。在硕士一年级时,她申请到了硕博连读资格。
正式的科研工作,此时方才展开。刘莹师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教授夏志国,主要从事无机钙钛矿纳米晶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
2018年,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刘莹在《材料化学》(Chemistry of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水后处理策略协同制备高稳定性/高效率钙钛矿纳米晶》的文章。这是刘莹发表的第一篇与钙钛矿相关的研究论文。2018年,刘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两篇,以共同一作身份
发表论文一篇。
尽管科研起步阶段,刘莹冲得很猛,但她对接下来的途中跑,希望可以匀速前进。“我毕业后应该不会留在北京,这里的工作生活对我来说有压力点大。”即将回国的刘莹已经为随之到来的毕业做好了准备,“我会去一个二线城市定居,在高校继续做科研。”
“我尊重也坚信自己学生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像导师夏志国所言,“希望学生们还可以继续做科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cizixun/3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