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近日通报了第13批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从中可见,半年来已累计通报的310个案件中,144个涉及论文代写代投、论文及数据买卖,占总数的近一半。“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地下“论文工厂”是医学论文买卖的重要推手,提供代写、代发全流程服务,从普通论文到顶级期刊论文均有“生产”,给科研诚信蒙上沉重阴影。
主持人语
学术腐败绝不仅仅存在于医学领域。这些年,国家虽屡出重拳,但学术腐败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还以产业化、国际化形式在各个领域蔓延,并不断变换新的花样。面对如此严重挑战,单靠行政力量是不够的,中国的学术共同体需要行动起来,积极推动制度建设,捍卫中国学术的基本尊严。
“论文工厂”败坏良好学术生态
赵奕菲
近日,有媒体记者以暗访形式曝光了医学论文买卖的“论文工厂”。从期刊选定到论文修改,“一条龙”式的生产链条让人震惊。这些地下“论文工厂”批量生产的“僵尸论文”,好似一把把锋利的镰刀,收割那些甘当“韭菜”的所谓学者,也影响了我国的科研环境和学风。
学术研究本来是一条需要创新和毅力加持的荆棘之路,然而,“论文工厂”却为通往“成功”铺就了一条畸形的捷径。长此以往,被污染了的科研环境将不利于孕育出拥有真才实学、脚踏实地的后备力量。这对于我国科研人才的培养环境来说,无疑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细看媒体的报道,“论文工厂”不仅与国内各学术期刊“深度合作”,而且也通过种种手段叩开了许多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大门。这些年,国际期刊频现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被大规模撤稿事件。当学术造假的成果登上国际期刊的大舞台,其所代表的科研论文必将打上中国的烙印。名利榨干了信誉,劣币驱逐了良币。当学术信誉被削弱之时,我国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建设必将受损。
如果说诸多甘愿被“论文工厂”割韭菜的所谓学者是一群既得利益者,那么这把隐形镰刀真正割伤的则是我国科研界的共同信誉。因此,加大对地下“论文工厂”的治理迫在眉睫。
(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深度破除评价“唯论文”倾向
徐秋敏
医院是治疗和护理病人的机构,医生的主要职责是对病情作出准确诊断,并提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学术研究当然有助于提高医生的诊医水平,但医生职业的核心是一种“实践智慧”。当然,医院中有一批医生同时是医学院的教师,对他们有较高的学术发表要求也是必要的。对大多数专业临床医生而言,在职称评审等环节,其实更应侧重诊疗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职业评审环节往往是行政主导,在医学行业中以论文发表来评定职称的标准存在已久。在一些医院,如果医生没有完成医院规定的科研任务,就只能转岗做技师或者被迫辞职,更不能转正或晋级。更有甚者,在一些排行名单中,连医院的排名都要根据科研成果的多少,这无形中将科研压力转嫁给了医生个人。
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医生被搁置在“科研”与“工作”的两极,甚至只能在工作之余去实验室中“潜心科研”。处于高压之下的部分医生,将目光投向了以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标榜自身的“论文工厂”。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断绝论文代写代发问题,需要建设更加合理的职业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的评价倾向,让医生等职业的发展晋升更多地凭专业能力说话,切勿让科研成为“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减少“论文工厂”的生存空间。
谨防“论文工厂”借学术期刊洗白
任静
“论文工厂”的野蛮生长令人触目惊心,其还经常藏身于各种网购或社交平台中,增加了活动的隐秘性。更让人不安的是,为了逃避打击,这些地下“论文工厂”开始以所谓“生物科技公司”等面目出现,招聘一些接受过系统医学教育、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专业人员,很多甚至还是医学专业博士毕业。经过一番包装后,这些打着“生物科技公司”招牌的“论文工厂”开始和大量学术期刊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许多学术期刊向这些“论文工厂”约稿,一些“论文工厂”的工作人员居然成为这些学术期刊的“金牌合作审稿人”。
经过如此操作,“论文工厂”业务范围得以拓展,非法交易的能量进一步提升,活动隐蔽性也大大增强,同时无形中加大了对这种非法交易的打击难度。细究这些地下“论文工厂”处心积虑“洗白”“升级”的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学术期刊在这个过程中难辞其咎。这些学术期刊的部分编辑人员被“论文工厂”收买。因此,在打击学术造假过程中,顺藤摸瓜,加大对学术期刊市场的整顿力度,严惩参与论文代写、代发非法交易的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阻断地下“论文工厂”“洗白”的可能路径,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举措。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cizixun/3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