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做科研需要深入思考,寻求解决办法,这通常需要很多时间;最后想通了,建模,做实验,分析总结,还需要时间;把结果整理成学术论文,尤其是英文
SCI论文,写作,修改,投稿,还需要时间。任何一个博士生,写学术论文的时间多了,科研过程的时间就少了。
可以想象,很多这样的学术论文都不是鸡肋。看了TA们发表的学术论文,我觉得大致可以分为一枪换地方型、换汤不换药型、包装忽悠型、克隆跟风型、借鸡下蛋型,可以和鸟屎+石墨烯型媲美型,都是跟风。
有人说: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即论文写多了,科研质量也会提高。的确,论文写得越多,写作技巧(如表达严谨、逻辑结构清晰、前后一致)就越好,但如果能显著提高质量就越牵强。质量主要由论文的硬核决定。虽然良好的表达可以提高可读性,但硬核的价值不会改变。
从非线性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量变能引起质变,就必须有非线性作用参与其中;否则只会有量的增加和无质的变化。在我看来,这种非线性作用是研究者的创造力;对于论文来说,它是创新义。当然,原创是最高程度的创新,其价值巨大,是有志研究者应该追求的崇高目标。
回想起来,要说论文的数量,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了,但是量变质变吗?为什么在最能体现人类智慧的科学原理和定律上几乎没有建树?为什么卡脖子技术还受制于人?为什么只有土生土长的屠呦呦获得了自然科学类诺奖?另一方面,在日本,人们既不追求论文数量,也不以发表顶级论文为目的进行科研。结果,他们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获得诺贝尔奖。如果我国不再下定决心改变科研评价方向,能否从论文大国转变为科技强国?
2020年2月23日,教育部、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确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意见》第九条科学设定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指出: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过程,充分发挥基层部门和导师的质量控制作用,加强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查,根据学科特点合理设定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素不应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新政把人才和学位论文质量放在首位,体现了正确的科研价值观,这无疑为有志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指明了更具体的前进方向——追求创新和卓越。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cizixun/33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