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服务(www.lunwensci.com)
确定备选期刊再动笔
期刊投稿一定不是论文写完了再慢慢斟酌的事情,是论文下笔之前,甚至论文方向形成的过程中,就要好好考虑的事情。
早确定可能投稿的几个期刊,将目标期刊的侧重和风格融入到自己的论文中,写作的过程中,引用目标期刊不同时期发表的论文(早期的经典论文和近两年的新出论文),确保自己论文和目标期刊的相关性,想好投稿策略,列出首选期刊A,被拒后的备选B,和被备选期刊B拒掉后的备选C,D,E..未雨绸缪,只要准备够充分,一切尽在我掌握️。
勇于尝试好期刊
因为好期刊无论是主编初审还是审稿人审,都比较快,即使被拒也不会在审稿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除了心理上的遭受打击,投好期刊是没有什么损失的。
投好期刊,也更有可能收到有质量的审稿意见,对提升文章质量和后续再投都有帮助。有时候被差一点的期刊拒稿,我甚至会反向投更好的期刊!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会被拒的千疮百孔,但偶尔也有小惊喜。放下心里对被拒的恐惧,不择手段的为自己的论文找到最好的归宿,这是投稿唯一目的。
了解学校的期刊分级规则
无论是对博士生还是教职人员,学校内部一般都有针对期刊论文的分级体系,并和科研考核分数直接挂钩,了解学校的具体考核体系,对症下药投稿。
一般会参考jcr分区,abs分区,utd list等等。我们学校有一个内部的期刊清单,考核比重是top 10%ssci>20%ssci>50%ssci>其他ssci>所有sci.针对这个考核体系,我现在只投ssci.我也不知道学校这个标准是什么逻辑,但学校指哪我们就打哪,因为科研还不就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吗?如果大家还有更高的科研理想,那当我没说呀。
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考核体系,才能更好的发现low-hanging fruit:虽然top 10%期刊一般会比top 20%更难中,但同样是top 10%的一系列期刊,也一定有相对的难易不同,可以尝试找到同一等期刊里那些个“容易摘掉的果子”。总之,摸清规则,适应规则,再利用规则。
盯紧新兴期刊
每年都会有一些新期刊被收纳进数据库,刚被收纳的时候表现不起眼,几年后就悄悄惊艳大家,我就亲眼见证了某期刊三年间,从四区升到一区,当初瞧不起,现在高攀不起。
所以紧盯这些新兴期刊,在期刊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时候投稿,审稿过程会较宽松。
试探相邻领域
每个小方向的学术期刊一般都屈指可数,有的小方向在大领域的评价体系,甚至没有行业内特别认可的期刊,比如某些小方向最好的期刊可能只是jcr三区四区。虽然懂的人都懂,但在无差别的考核体系下,在这样小方向的科研人,就完全没有优势很委屈。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cifuwu/4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