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他刚毕业,便成为了高校副教授,只因他在芯片领域中的研究着实太突出——自主研发毫米波通信芯片。他叫张志维,放弃企业开出的60万年薪,选择就职于母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张志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2019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2022年浙江省优秀毕业生;IEEE student Member、IEEE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Society Member;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他在IEEE TCAS-I、IEEE TCAS-II、IEEE MWCL等国内外期刊/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5篇, 其中SCI论文19篇,其中2018年发表在IEICE Electronics Express上的论文获得年度最优论文奖。出版学术专著1部。申请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已授权3项。于2021年、2020年、2019年和2018年,连续四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张志维的芯片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凭借一颗“两三粒芝麻大小”的芯片,却能足以满足5G甚至6G通信对于传输速率的需求。据了解,芯片已经应用在移动基站,可以实现卫星与地面基站、基站与基站之间的超大数据量的高速率传输。这条消息一经公布,瞬间引发了大量网友的高度关注:
用张志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功率更高了,传输距离更大了。以前覆盖面积只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现在最新的实验结果能传10公里。对老百姓来讲,(视频)电话清晰度会更好,上网速率会更高。
更重要的是,毫米波芯片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所垄断。但随着张志维和团队的研发成功,其导师认为:在某些领域应该能够不再依靠国外的芯片,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但除了成果本身,张志维此前求学、研发的经历,也成为了此次热议的焦点。
1、谢绝60万年薪,选择留校任教
张志维本硕博均是就读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微波/毫米波,与5G/6G通讯密切相关。而他决定研发芯片,还要从本科时的一段经历说起。
那时的张志维正在参加竞赛,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正是在参赛过程中,张志维所使用的芯片发生了故障。于是,“造芯”这件事便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为此,他在2020年还特意去国外深造,每天坚持搞研究长达12小时。
或许正是张志维如此的努力和拼搏,他在2020年到2021年期间,在芯片领域拿下了两个首次:
首次提出混合EFJ功率放大器;首次提出阻抗频率调制的概念。
甚至他在国外的导师都对其评价到——“没有辜负你的母校”。而这些“业绩”,也为张志维在后来造芯的道路上铺下了夯实的基础。
今年3月份,张志维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答辩。但当时的他面临着二选一的抉择——要么进大厂,要么留校。
而即便众多大厂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提供60万年薪的Offer,但张志维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校。
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十佳大学生”评选现场宣传材料,张志维在硕博连读的5年时间内,共发表了19篇SCI论文。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论文超过10篇,其中9篇发表于IEEE协会旗下期刊。这些论文里面当然也包括提出混合EFJ功率放大器,以及阻抗频率调制的研究成果文章。
2020年,张志维在导师程知群等人的指导下,研发出一种采用新型混合连续级EFJ功率放大器,来放大载波。
2021年,张志维和来自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Vincent Fusco等人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上发表了阻抗频率调制的研究成果论文。
目前,张志维和团队正在研究毫米波通信芯片3.0版本的技术迭代。张志维表示: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实现国产化芯片的替代。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cifabiao/38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