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文章深入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环境经济管理的现状,如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循环利用水平有待提升、环境外部性内部化机制不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与推广缓慢、环境政策执行与监管不力等,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环境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包括强化资源生命周期管理与循环利用、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与交易体系、激励绿色科技研发与市场推广应用、提升环境法规效力与多级治理效能等。
[关键词]环境经济管理,资源效率,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创新
0引言
党的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2021年,国*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完善环境治理机制。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如何创新环境经济管理模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1环境经济管理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环境经济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方法,协调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基本内涵在于合理配置环境资源,统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环境经济管理涉及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环境风险管控、环境政策法规等诸多领域。例如,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面,需要综合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旅行费用法等,科学测度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提供价值量化依据。在环境外部性内部化方面,可通过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手段,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激励企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力度。
环境经济管理的特征体现在系统性、动态性、灵活性等方面[2]。其一,环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彼此影响,需要系统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其二,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与演变性,环境经济管理需要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动态优化资源配置方案。其三,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环境经济管理需要因地制宜,灵活采取差异化、精细化管理措施。
2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环境经济管理现状
2.1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循环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环境经济管理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循环利用水平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具体来看,在工业生产领域,部分高耗能行业仍沿用传统粗放型生产工艺,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工艺占比较高,导致单位产品能耗偏高[3]。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水平不高,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技术有待突破。例如,废旧电子电器产品中蕴含大量稀有贵金属元素,但受制于拆解与提取技术,金、银、钯等有价元素的回收率普遍较低,大量二次资源未得到高效利用。在农业领域,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足,农田残膜回收处置体系不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2.2环境外部性内部化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在推动环境外部性内部化方面已有探索,但成效尚不显著,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方面,环境税费制度在覆盖范围、征收标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以大气污染物排放收费为例,现行收费标准远低于治理成本,未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污染减排中的引导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排污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用水权交易等试点进展缓慢,相关交易规则、监管体系有待优化。以排污权交易为例,交易品种单一,主要局限于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少数污染物;交易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有待完善,价格发现功能有待强化[4]。环境治理领域政府与市场边界尚不清晰,规范的第三方治理市场尚未形成,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2.3绿色技术创新与推广缓慢
纵观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过程,近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尚未形成,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以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为例,我国在大宗固废物如粉煤灰、赤泥等的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研发上进展缓慢,仍存在固废资源未能转化为优质再生产品的问题,资源化利用水平有限2]。此外,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机制还不够完善,政产学研各方主体在有机衔接、协同创新等方面的互动合作有待加强5]。以清洁生产技术为例,不少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实力、风险偏好等因素,对引进先进绿色技术持观望态度,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导致一些绿色工艺、设备、产品得不到推广和应用。
2.4环境政策执行与监管不力
环境政策的有效实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在这一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具体来说,在政策执行方面,部分地区和部门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倾向,在项目审批、达标排放等环节监管不到位,违法违规情况时有发生。以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为例,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对工业企业危险废物贮存、转移、处置等关键环节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导致危险废物非法倾倒、露天焚烧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在执法监管方面,基层环境监管能力不足的短板尚未补齐,执法装备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部分地区环境监测预警、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运用不充分,大气颗粒物组分、VOCs等精细化管控能力不强,难以实现污染溯源、精准施策。此外,信用惩戒、公众参与等环境治理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企业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
3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环境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强化资源生命周期管理与循环利用
面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循环利用水平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亟须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强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的系统集成管理。在工业领域,应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加强绿色设计,研发推广短流程炼钢、干熄焦等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梯级利用水平。围绕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可考虑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回收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智能识别等技术,推动回收企业与再制造企业信息共享、供需精准对接。在农业领域,可探索“生物质热解—催化合成一能源化利用”等农林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模式,通过热解制取生物油、生物炭,进一步催化合成液体燃料或合成气等清洁能源产品。在废旧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领域,可依托3R技术,即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的技术,开展废旧产品绿色拆解与定向化学分离,提高稀有贵金属高效提取与精细化利用水平。同时,应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引导企业开展面向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流程再造,推行产品环境足迹评估,编制废弃产品回收利用负面清单,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价值的永续利用。围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全链条,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行业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强化溯源管理和信用监管,促进形成规范有序的资源循环利用新格局。
3.2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核算与交易体系
针对当前环境外部性内部化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应建立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充分利用环境保护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环境税费改革方面,可考虑研究制订碳排放、水资源、土地资源税费改革方案,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水平、资源消耗水平相匹配的税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比如,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应加快建立覆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多污染物的税费体系,根据不同行业、区域的经济技术条件合理确定征收范围和费率水平。在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方面,亟待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制定交易主体、交易品种、交易规则、配额分配等统一标准,建设全国统一的排污权注册登记系统。在此基础上,可探索构建二级市场交易机制,允许各类金融机构投资入市,提高市场交易活跃度。在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其他环境权益交易领域,应抓紧开展区域、流域层面试点,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展差异化探索,摸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此外,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应加快建立跨区域、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通过协商谈判明确补偿标准,以资金补偿、产业转移、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补偿。同时,应建立健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盘活各类生态资源,拓宽生态环境价值实现渠道。
3.3激励绿色科技研发与市场推广应用
针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进展缓慢等问题,应着力构建多元协同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调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为加快关键核心绿色技术攻关,可考虑在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专项,超前部署废弃物资源化、新能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研发任务,加大低品位余热梯级利用、工业烟气深度治理、污染场地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围绕中小企业绿色技术改造,应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比如,在钢铁行业,可聚焦工艺流程节能优化、尾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等方面,加快开发适合中小钢铁企业特点、投资性价比高的实用技术装备。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应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参与分红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同时,应强化绿色技术“首台套”应用支持,建立绿色技术装备首购、示范应用激励机制,落实税收优惠、融资担保等政策,有效降低企业采用新技术的试错成本。在新兴绿色产业培育方面,应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绿色技术转移中心,促进各类创新创业主体跨区域、跨行业对接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设绿色技术驱动的产业创新中心,引导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金融机构等协同发力,加快绿色技术市场化进程,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3.4提升环境法规效力与多级治理效能
面对环境政策执行与监管力度不足等突出问题,应着力增强环境法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健全覆盖省、市、县、乡、村的多级环境治理体系。在法规制度供给方面,应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综合性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抓紧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等重点领域的配套管理条例。从提高法规精细化水平入手,在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中细化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标准,在水污染防治法规中完善流域水环境考核要求,在固废管理法规中明确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围绕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研究建立中央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将资源消耗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等纳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体系。基于不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问题,制订差异化、约束性指标及分解方案,实现“一地一策”综合施治。在环境执法监管方面,应大力培育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支持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参与环境管理、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环节,增强环境违法行为发现和查处能力。以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为抓手,在重点工业园区或“产废大户”企业中推行危险废物物联网实时监管系统,利用二维码、射频等信息化技术加强危险废物转移过程监管,压实产废企业的主体责任。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应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研发大气颗粒物组分、臭氧前体物即时监测设备,增强大气复合污染管控能力。同时,应建立环境信用评价、联合惩戒机制,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将环境违法行为与金融、交通等领域相关政策实施直接挂钩。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监督,构建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环境治理新格局。
4结束语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详细探讨了环境经济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优化策略,如强化资源生命周期管理与循环利用、完善环境成本核算与交易体系、激励绿色科技研发与市场推广应用、提升环境法规效力与多级治理效能等,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加快绿色技术应用,以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云娟.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林业资源管理的优化对策分析[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7):138-140.
[2]周佳峰.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农村困境儿童社区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舟山马岙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5):83-86.
[3]云建军,张志鹏,姚海龙.宏观经济“新常态”下地勘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2(18):21-23.
[4]朱靓,董梁慧.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济管理对策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2(9):54-56.
[5]刘晓晨.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23(8):43-4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