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审计工作,总的要求是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上聚焦发力,做到“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简称“三个如”)。文章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实际,指出高校内部审计现存问题,探讨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路径,旨在为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三个如”,内部审计,高校
0引言
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要求,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如臂使指”就是增强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把党*央部署把握准、领会透、落实好。“如影随形”是指对所有管理与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地方和部门的审计监督权无一遗漏、无一类外,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如雷贯耳”就是坚持依法审计,做实研究型审计,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1]。
1内部审计概述
内部审计是随着审计机关的建立和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1983年审计署成立大会上指出光靠审计机关开展审计是远远不够的,各部门、单位要把内部审计机构建立起来。1985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内审监督指导部门成立,强调审计监督“一盘棋”,内部审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要求,指出审计要敢审敢严,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
2高校内部审计现存问题
2.1内部审计覆盖面不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内部审计作用达不到“如臂使指”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审计项目多是开展二级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和专项审计,没有根据学校建设发展的中心工作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审计项目。学校急需审计提供建议的领域,审计工作还未覆盖,日常开展的审计项目对学校建设发展来说又显得重要性不足[2]。
2.2内部审计全过程审计监督不够
高校内部审计要达到“如影随形”的要求,做到全过程和全链条审计跟踪。不仅要对资金从立项、审批到使用有审计监督,而且要将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如对学校的学科建设经费、科研经费、工程建设费用、经营性单位运作等,要做到全过程监督。现实情况是学校无法顾及各个方面,资金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事后监督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2.3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独立性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受内部因素干扰无法真正做到独立审计,因此审计报告质量不高[3]。即使内部审计发现了经费使用方面的问题,碍于体制机制等因素,也无法对内部职能部门产生威慑力,难以真正发挥“如雷贯耳”的作用。
2.4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能力不足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由相关部门转岗而来,或者纪委和审计两个部门合署办公,缺少专职审计人员。同时,与审计相关的业务培训不足。随着财务制度的改革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也在改变,从查账审计到问题导向型审计,从线下资料审计到线上电子数据审计,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5内部审计整改不彻底
高校内部审计整改存在整改不够彻底的问题。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不是权力部门,自身地位不高。因此,由审计部门牵头推动的审计整改难以得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二是审计人员缺乏工作经验,提出的问题脱离实际,再加上体制机制约束、人事变动和经济成本等原因,无法彻底整改。三是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有“新官不理旧账”的惯性思维。被审计查出的问题是上任领导任职期间产生的,审计整改是现任领导负责的,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
3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
3.1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环境建设
3.1.1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互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以内部审计制度为统领,以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以及其他各专项审计制度为主体,以经济责任审计任前告知、任终交接等工作程序为辅助,建立审计发展问题整改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使审计前期、审计过程和审计整改工作形成闭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4]。
3.1.2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责、权限、程序及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不同,必须聚焦内部审计主责主业,才能更好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因此,除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还要有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规范性文件,明确内部审计的具体职责、工作流程。同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要公开监督电话,接受被审计单位的监督,严格遵守“审计八不准”的规定[5]。
3.1.3建立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
高校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接受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对内部审计人员要设立具体的岗位职责,具体分为审计处负责人岗位职责、审计组组长(副组长)岗位职责、审计组主审岗位职责、审计组成员岗位职责、审计计划草拟、审计底稿审核和审计档案归档等相关人员的职责。
3.2完善内部审计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3.2.1审前科学制订审计计划,做到审计工作有的放矢
首先要确定审计目标。制订审计计划前要与学校管理层充分沟通,了解学校的工作重点和管理意图,广泛征求校内职能部门的意见,了解经济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制订审计计划并确定审计范围。做到与学校核心工作、关键任务紧密联系,发挥审计的作用。
3.2.2审中提高审计跟踪水平,做到资金全过程审计
纵向看,内部审计要对高校内部资金进行全过程审计,从预算立项、资金执行和绩效评价各个环节开展审计。横向看,内部审计要覆盖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不应只限于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对校内经营性单位、学科建设资金、科研资金、合同管理、学生奖助学金等领域开展专项审计,对一般性的办公经费和运行经费只开展常规审计即可,找出共性问题,促进整改。
3.2.3审后加强审计整改落实,做到审计工作首尾呼应
高校内部审计做到“如雷贯耳”的关键在于审计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只有把整改落实到位,才能充分发挥审计效果[6]。在整改过程中,内部审计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整改工作进度,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帮助被审计单位做好审计整改工作。
3.3做好信息化技术的建设
3.3.1引入先进的审计软件和技术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工具软件的更新升级十分必要。一是完善审计数据采集软件的功能,使其具有生成审计数据报表的能力。二是增强问题数据预警能力,通过审计软件的数据筛选功能详查重复发生或者金额较大的问题数据。三是提高审计作业系统的便携性和机动性,借助5G和通信技术,使审计数字工具可移动和实时链接。
3.3.2加强内部审计项目信息化建设
内部审计日常管理中需要提高整体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用来取代以往的手工表格模式。建立审计作业系统,将审计计划制订、审计项目建立、审批和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全部线上运行,根据不同用户的权限,将数据云端保存和实时共享,将分散不可控的审计数据集中保存和读取,提高审计工作的集约化水平,确保数据安全。
3.3.3提高审计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引入大数据处理技术,将海量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根据预先设定的条件筛选出问题数据,形成问题数据明细表,快速锁定问题线索,提高审计效率,同时有效避免人工查账方式不全面和效率低下等弊端[7]。
3.4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
3.4.1加大内部审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首先,引进具备审计、工程、财务和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审计人才队伍中。其次,对现有人才加强审计业务培养,通过以审代训、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规范水平。最后,加强审计人员的交流和岗位轮换,使内部审计人员更加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实际,提高审计效率。
3.4.2提升内部审计人才的专业素养
一是引导内部审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体系,使其熟练掌握最新的法规制度,经常组织学习最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实务指南,提高审计人员“能查、能说、能写”的能力。二是组织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加审计课题研究,逐步提升其审计理论水平,培养其系统性思维。
3.4.3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激励机制
畅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考试,对通过考试的审计人员给予奖励。根据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建立奖励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人员,根据其岗位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将绩效考核与干部的晋升任用相结合,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8]。
3.5整合监督资源,提高监督效能
3.5.1坚持审计工作“一盘棋”
内部审计不应局限在单位内部,既要充分利用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又要积极与上级审计机关沟通,明确上级机关的审计重点,将内部审计成果为其所用,从而形成“一果多用”,避免重复审计,节省审计资源。内部审计发现且已整改的问题,可以不体现在上级机关的审计报告中,不作为问题提出[9]。
3.5.2深化纪监巡审联动机制
内部审计要与纪委监委、巡视巡察共享信息,实现审计与纪检监察等部门贯通协调,审计和纪委工作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将审计与纪委协同,可以为纪委提供经济领域的问题线索,发挥审计的专业优势并采用巡审一体化联动机制,使审计工作有更加明确的审计方向,避免遗漏重大问题,防范审计风险[10]。
4结束语
做好高校内部审计,不仅要从制度建立、工作流程、技术手段上着力,而且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把党的要求贯彻始终。内部审计要从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审计的职责定位,充分发挥经济监督的作用。二是开展研究型审计,将研究型审计贯穿审计项目全过程。研究被审计单位的行业背景和共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建议。三是聚焦主责主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独立性,不参与具体事务工作。内部审计要坚持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推动审计整改,做好审计的“下半篇文章”,以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促进事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EB/OL].(2023-05-23)[2024-05-13].
[2]叶雪飞.高校内部审计优化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17):145-147.
[3]王松.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审计月刊,2023(6):42-45.
[4]李娟.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1):107-109.
[5]张键琦,贾延安,王芳,等.研究型审计服务高校治理功能定位及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24(12):19-25.
[6]董丽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会计师,2023(22):73-75.
[7]温宇迪.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财会学习,2023(8):102-104.
[8]游雪琴.新背景下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举措[J].中国内部审计,2020(12):49-52.
[9]张兴.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升路径探讨[J].财经界,2021(3):156-157.
[10]周悦,马淑红.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途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1):162-16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