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作为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突出的地区,开展校企协同“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有助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疆理工学院在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开展了校企协同“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通过建立实习准备、实施、总结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搭建“实习、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管理模式,完善“三元协同”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构建了实习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经过一轮的实践应用表明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对实习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3+1”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实习实践
0引言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3+1”协同育人模式是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新疆是我国的资源大省和能源大省,能源化工产业是新疆的支柱性产业,但缺乏具有工匠精神、能够立足本地服务边疆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3年的实践,“3+1”订单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精准定位,增强和产业的契合度,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需,体现了较好的价值。在“3+1”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环节,虽然校企双方开展了双导师制、细化合作模式及过程环节监控的合作,但是针对实习监控体系、评价指标及实习管理流程的全过程评价体系还未完善建立。目前“3+1”模式的实习监控反馈形式还存在一定局限性[1],主要体现在:(1)实习环节的结果评价不全面。实习评价内容对全过程的监控考虑不足,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实习结果评价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具体的精细化指标的指导。(2)实习过程的安全风险难以预防。在实习过程中,现场的化工工艺设备如机械、泵、压力容器、高温设备等大量存在,安全风险较高。
除了以上具体的实际风险以外,学生的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等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和排解,也可能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3)实习监控体系的联动性存在短板,目前实习主要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为主,学生家长对实习过程的监控处于缺失状态。另外,实习过程的监控还缺少能实现多方联动、良性循环的互动交互环节。因此,为了构建实习实践质量监控体系,本文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1建立实习准备、实施、总结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
1.1建立实习8项准备工作标准
为确保实习质量,选择具备能力、条件和意愿的龙头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学院制定了《“3+1”校企协同育人订单式培养班企业选拔标准》,对企业的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并形成报告,实施严格的遴选机制。在新疆能源化工产业中,最终选择了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首个试点。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了《实习方案》和《“3+1”订单式人才培养班合作协议》明确责任义务,建立了校企协同机制,签订了“实习三方协议”以保障权益,并在实习准备环节建立了8项标准。
(1)全方位开展现场考察
在实习前,学院安排由专业教师、实习管理者和行业专家组成的考察组,对合作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2]。考察内容不仅包括企业的实习岗位职责、实习环境、食宿条件、企业待遇、企业文化,还涉及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前景、员工满意度等方面。考察组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资料查阅等方式,全面了解企业情况。在考察结束后,考察组撰写详尽的考察报告,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为后续实习安排提供重要参考。
(2)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实习计划
学院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和“3+1”协同育人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教学大纲。大纲中,实训项目与专业核心课程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同时,实习计划还包含一定数量的特色实训项目,这些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确保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一对一”确定实习岗位
学院和企业共同分析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结合企业岗位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实习岗位。在实习过程中,企业还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岗位轮换机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岗位,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
(4)集中签订“实习三方协议”
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在明确各自权益和义务的基础上,集中签订“实习三方协议”。协议中详细规定了实习期限、实习内容、实习待遇、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内容[3]。通过签订协议,确保实习过程中各方权益得到保障,同时简化了实习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5)明确学生-校企双方指导老师关系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框架下,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担任“3+1”联合培养班学生的指导老师。在实习前,通过师生双选机制,明确学生与指导老师的对应关系,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包括实习计划制定、实习过程管理、实习成果评价等方面。
(6)校企双方协调购买实习保险
为确保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为学生购买较高额度的实习意外险。企业方还需完善雇主险的购买机制,确保每名学生在企业方也有雇主险的保障。通过购买保险,降低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风险,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7)落实校企双方的安全培训职责
学校和企业共同落实安全培训职责,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学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开设化工安全与环保的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学生到达实习基地后,企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三级安全培训,包括公司、车间、班组的安全培训,并完成相应考试。
(8)校企联动完成学生实习手续办理
学校和企业共同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实习手续的办理,确保学生在企业过渡顺畅。在办理过程中,双方就学生的食宿、工牌、劳保用品等基本保障进行充分沟通和协调,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学校和企业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实习顺利进行。
1.2构建实习过程监控评价指标权重表
在校企融合“3+1”协同育人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实习应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而实习质量评价标准应能客观和综合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程度。在实习过程监控评价指标权重分布时,应该全方位地考虑实习前、实习过程中、实习后等不同环节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学生的实习过程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实习质量标准设定中应增强实习中期的指标权重,注重学生在实习企业的考勤、表现、考核等过程,增强实习过程中对校企指导教师安排的企业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查以及实习的实习日志、实习周记等总结性资料的完成情况的考查。
(1)实习前应重点关注安全教育效果、学生态度和积极性等方面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从安全教育考试成绩、动员大会、实习前的资料准备情况进行评价。
(2)实习过程是实习质量监控的重点环节,这个阶段要重点考查学生的实习态度、团结协作能力、积极性、学习效果、创新能力、工匠精神等方面,还要考查学生参与企业工艺项目的表现、学生的安全风险意识、学生和企业工程师的协调配合能力。这些指标可以通过迟到早退情况、实习日志撰写情况、与企业导师的交流情况、企业工艺操作考核结果、企业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察。
(3)实习总结阶段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学生在企业的整体表现情况。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企业表彰及奖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情况进行考查。
学院组建专家组,结合以上三个环节的重要性,设置的权重为实习准备阶段20%、实习过程阶段60%、实习总结阶段20%,具体的考察权重如表1所示。
1.3建立实习过程“三检”工作机制
在“3+1”订单式培养模式中,校企协同安排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及学校教师担任带教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实习计划监督和实践效果评价。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制定实习方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阶段性考核、轮岗考核及总结评价,通过建立“三检”工作机制推动过程性评价的真实性。
(1)现场跟岗检查。校内指导、领导定期开展跟岗检查,教师深入到企业班组近距离观察学生,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中的状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在跟岗检查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和企业工程师交流,了解实习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另外,在与实习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中,可以了解企业及行业的用人标准,为后期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2)日常周检制度。指导教师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每周联系学生,通过线上线下交流答疑指导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并进行检查,同时完成实习指导记录表的撰写。通过日常周检查制度可以促使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实习状态、毕业论文撰写情况和企业项目开展情况。
(3)联合分组抽检制度。学院教学服务中心、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班主任、辅导员联合联动分组开展实习抽检。每月抽检30%的实习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点对点沟通的形式进行谈心谈话、交流访谈,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思想状况、就业状态,检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沟通指导效果,并填写实习抽检记录表。
2搭建“实习、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管理模式
在“3+1”校企订单式协同育人模式中建立“实习、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4]。在工作安排方面,可以将企业实习学年和毕业论文、就业工作协调统筹安排[5]。加入“3+1”订单式培养班的学生首先经过校企协调,有毕业后入职企业工作意向且初步通过了企业面试的学生,毕业论文课题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并且企业锻炼内容围绕企业项目和企业工艺开展。在具体操作层面进行如下调整。
(1)提前开展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提前开始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在课程教学阶段,调整“3+1”订单班学生的培养方案,提前利用零碎时间在第六学期完成整体的课程教学环节。在第七学期初开展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开题工作,让学生在进入企业的前一个月做好毕业论文的框架、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及开题等环节,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毕业论文撰写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学生选题紧密结合实习工艺、结合企业实际,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并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同时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结合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困难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的调整,并结合生产工艺做好调研和设计工作。
(2)实习实践过程采用“学生-准员工”双角色管理,助力学生职业生涯观的建立。在“3+1”校企联合订单班的组建环节,学生首先要经历“学校-企业-学生”的互选环节,进入到“订单班”的学生将采用“准员工”的身份管理。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熟悉企业需求、主动调节自我心态,从象牙塔走出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实际产业需求接轨,帮助学生构建自我职业生涯观,做好就业思想准备,避免毕业后就业的焦虑和恐慌心理。
(3)企业文化和企业关怀全程浸润,助力“订单班”学生稳定就业[7]。在企业实践环节中,开设校企融合的特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邀请企业经理、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我校在该公司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开展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高级管理人员的讲解和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教育,再加之一视同仁的企业关怀和遇到问题后公司高效准确的协调态度,引导学生实现稳定就业。
3建立“三元协同”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
校企协同合作完善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构建以校企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中领导,校企专家督导组、学院“校企联合培养班”管理领导小组和企业生产管理研发部门“三元协同”的全过程“3+1”订单式培养班实习教学质量保障模型,探索校企顶岗实习质量保障闭环体系及运行机制[8],如图1所示。
根据学校、企业、行业需求与学生发展要求,建立行业多主体参与的校企专家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专家统筹协调各方的职、责、权、利,制定实习质量目标,形成实习各环节质量标准以及操作明细。学院“联合培养班”管理领导小组、校内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团队以及企业管理、生产、研发部门和企业指导教师多方合作、各司其职,全程参与学生岗位实习过程。教研室安排专业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紧密联系、加强协作关系,做好双向沟通,共同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技能训练工作,保证每名学生有人负责,以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9]。学院学工管理部门指定校企联络员协调班主任和辅导员与实习企业管理、生产、研发部门定期沟通,建立稳定的联络机制,班主任和辅导员定期检查实习情况,处理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和安全状况,并针对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协调处理[10]。企业导师根据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企业实际对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和督导,协调企业建立导师和学生定期交流机制,提高实习的专业化和技术性。
4结语
新疆作为我国资源丰富和能源产业发达的重要省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深远意义。在新工科理念下,围绕能源及化工产业,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升应用型人才对产业工艺、设备及原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教育领域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方向。
“3+1”订单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的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模式下,通过强化实习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从实习准备、实施到总结,建立起一套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控体系,通过“实习、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管理,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建立“三元协同”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即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互动合作,对提升实习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对产业的熟悉度方面都有显著提升,毕业后的产业就业率比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学生高出20%。
然而,要确保“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长效性和实效性,需要所有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学校、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学生本身都需要积极参与,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能够不断适应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需要。未来,将继续深化“3+1”订单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完善和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结合地区特色和产业优势,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新疆乃至全国的能源及化工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卫利,张赢.“三方协同、四位一体”,校企深度融合岗位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3(1):44-48.
[2]吴灿灿,冯松宝,曹静,等.“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校外实践质量监控机制构建: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2):244-245.
[3]张浩,付晓惠,俞梦璇,等.本科专业评估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2022,35(6):90-94.
[4]张起祥,李祖欣.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3-165.
[5]李莹.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机制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4,16(3):62-64.
[6]姜春媛.毕业实习质量跟踪运行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9,10(15):36-37.
[7]高青海,詹秋文,陆晓民,等.基于PDCA模式的农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8):277-279.
[8]殷旭红,王英杰,王秀英,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以医学专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5):267-268.
[9]黄广谋.师范生顶岗实习“三阶段六因素”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31(5):115-117.
[10]宋亚林.现代学徒制下学生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2):55-5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