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从概述国有企业与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意义出发,论述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提出国有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营管理对策,旨在促进其在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发展。
国有企业与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国有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国有企业由于在经济实力、业务布局以及技术实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坚实依托。同时,国有企业在维护市场稳定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全球疫情后经济复苏之际,我国国企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有效地助力经济增长稳中有进、社会发展稳定向好。
国有企业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在初创阶段遭遇资金短缺和项目风险较大的艰难处境时,国有企业依托充足的资本和经济优势,为其保驾护航。在科技研发行业,国有企业通过产业基金引入了众多初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以及隐形冠军,并成立产业研究院。通过产业基金、产业研究院等创新举措,国有企业与初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升级。
对国有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现实指导国有企业在运营产业投资基金的过程中,既是资金流向的决策者,也是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者。例如,合肥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公司荣获“2023年活跃政府引导基金排行榜”第一名。合肥以财政国有资金引领,撬动社会资本,运用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思维将产业导入城市,围绕新兴产业布局的以“投”代引模式,引导母基金围绕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拓链需要,按图索骥招引核心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引进潜力项目。该项目通过资本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产业崛起,成为其他国有企业学习的典范。
国有企业产业投资基金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产业投资项目的风险认知不足一是风险识别能力不足。部分国有企业的产业投资基金在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上存在不足,加大了投资风险,可能引发财富缩水,进而对基金的持续运营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风险排查能力有待加强。在当代新兴产业和高科技行业的投资大环境下,基金经理由于在投资视野和策略方面的不足,很难精准评估投资项目的潜在危险。对于技术革新、市场需求变动、竞争压力增大等引发的潜在风险,如果无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可能对基金造成重大损害。
三是风险评估方法过于简单。某些投资基金过分依赖陈旧或过于简化的评价方法,未能充分顾及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等复杂因素,从而造成风险判断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这种偏误或许会使基金低估特定的风险,同时可能遗漏一些好的投资时机。
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与内控制度不到位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会导致项目管理中存在赏罚不明的问题。例如,当投资项目取得良好成效后,却未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激励;反之,未达到收益也未进行处罚。这会导致国企投资项目的管理流于形式,项目在实际运营后可能出现实际的成本费用超预期。此外,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还体现在决策上。一些项目组成员独立性不足,大多是从国有企业投资、工程、技术、财务等不同部门内抽调的人员,对整个投资项目的审核不严谨,容易导致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深入,项目管理实效性不高。
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效率不高、收益较低一是基金投资的效率不高。由于国有企业都是财政资金,建立了严格的追责制度。基金的投资受投资咨询委员会与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双重管理,投资项目的决策审批流程冗长,而且一些项目由政府部门领导亲自调研把关,导致决策周期较长。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够降低一定的投资风险,但也会导致投资效率过低,不能满足基金投资各方的收益目标。二是产业投资基金的收益不高。在很多国有企业运营的产业投资基金项目中,由于政府干预较多而使得基金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灵活性,最终导致产业投资基金的收益不高。
国有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营管理对策
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投资项目的收益,国有企业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管理人员风险管控能力。要构建全方位的风险应对机制,包含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等环节,明确风险应对办法和步骤,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及调整,确保风险防控系统有效运行。
一是项目投资前的风险管控。加强基金管理者对风险的认识,通过定期开设风险管理培训班,提高他们对风险的识别和解析能力。同时,投资前的决策、筹资、概预算、审查等环节都可能出现投资风险,要细致把控。可以借助对众多市场数据、消费者行为及经济指标的深入研究,从而洞悉行业动向和发掘潜在的增长空间。同时,通过引入风险管理咨询公司、投资顾问等外部专业机构,可以借助他们的专业评估和管理建议,弥补基金运营内部风险管理的不足,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项目投资执行期的风险管控。国企项目投资的执行期间是实施风险管控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较多,如项目合同签约、项目设计等等。在该期间可通过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利用保险、担保等方式减少风险。同时,该环节中要运用企业所制定的风险防范机制,让国企全体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对风险的防控中,提高国企内部自上而下的风险防控意识。
三是对项目生产运行期的风险管控。当投资的项目进入到生产运行期,出现不确定的因素已经大大减少,可能发生的风险概率也更低,但国有企业仍然要保持警惕,须及时总结项目运行情况和相关经验教训。四是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风险预警体系。其中,包括设立风险警示标志,并对投资项目进行持续的实时监控与全面评估。在察觉到安全隐患时,立即采取合适的对策。要设定危险提示范围,当风险跨越此界时,立即采取行动减轻损失或者改变投资方案各种方法,以减小风险亏损。应结合自身的资金情况,预估投资项目的资本回报率,并严格审查相关投资项目,拒绝投资各种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对于高风险项目的投资一定要万分谨慎,还要关注到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将对外投资的金额控制在净资产的50%以下。通过多措并举,提高国有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管控水平,进而确保基金安全。
构建精细化的项目管理制度国有企业要建立更详细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以实现对企业各个部门及人员的行为管理,确保投资项目的相关行为均有章可循。
一是完善企业内的预算、核算、分析等系统,用更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来提升企业人员素质。
二是建立业务岗位责任制。国有企业要围绕对外投资项目来制定岗位责任制度,进一步规范在岗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实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目标。尤其是核心的岗位要采取轮岗安排,防止各种徇私舞弊行为。
三是建立投资业务授权审批制度。国有企业要对当前项目投资的相关业务进行严格审批,安排专门的审批人并明确其责任。严格把控未经审批的业务,并严禁越权审批行为。
四是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与制度。国有企业的投资项目管理要深入到企业内部中,通过分析投资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投入、回报与风险等。同时,结合企业自身承受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来强化管理,制定更健全的内控制度。在投资中尤其要针对部分金额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核查,有任何问题都要严惩不贷,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
优化资金管理在深入探讨产业投资基金启动阶段及其成功关键要素时,资金筹集与合理运用资金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要对资金来源的丰富性和稳定资金渠道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涉及政府资助、银行贷款、合作方的资金投入以及公众资金参与等多个方面。与此同时,要依据投资策略和对市场调研的透彻领悟,恰当地分配投资比例,并对新兴产业和项目进行精细化的投资布局。通过对潜在增长机遇的精确把握,投资基金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实现资金运用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国有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在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优化运营管理机制、强化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实施有效的投资决策与退出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投资效率和投资效果。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内部管理的挑战以及政策与法规的约束,国有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需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内部建设,以适应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