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鲜 (干) 白背枫花序挥发油成分的 GC-MS 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06 14:55: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白背枫是中华民族药用植物资源之一,不仅在医疗方面发挥作用,还可以作为蜜源植物提取挥发油,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迄今为止,对白背枫(又名七里香)香气成分的研究报道较为有限。文章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白背枫鲜花序和干花序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白背枫鲜花序和干花序的挥发油中分别含有主要化学成分37种和48种,其中共有成分有7种。同时,还对其主要成分的应用价值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白背枫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背枫,挥发油,化学成分,香料,GC-MS
 
  0引言
 
  白背枫(Buddleja asiatica Lour.)为马钱科(Loganiaceae)醉鱼草属(Buddleja L.)植物[1],我国白背枫产于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多个地区。云南许多地区的白背枫在早春开花,盛花期时,香气随风飘逸,很远就能嗅到,故有“满山香”“七里香”之美称[2]。据记载,白背枫鲜花可用于提取香料,但鲜花生长周期短,无法实时获取,故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从白背枫的鲜花和干花中提取获得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为白背枫挥发油的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剂
 
  白背枫(采自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渔阳路);环己烷(默克公司,色谱纯);无水硫酸钠(分析纯)。
 
  1.2仪器
 
  ISQ型单四级杆气相色谱质谱仪(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AB265-S电子分析天平(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ZDHW恒温电热套;JY1002型电子天平。
 
  1.3白背枫挥发油的提取
 
  1.3.1白背枫鲜花挥发油的提取
 
  称取盛花期白背枫鲜花序2.6 kg(晾干可得到干品1.0 kg),加适量水至水蒸气蒸馏设备中,加热蒸馏3 h,每40 min在油水分离器中换入3 mL环己烷,收集得到白背枫挥发油的环己烷-水混合溶液,该混合溶液用环己烷萃取3次,收集有机层并用适量无水硫酸钠干燥,低温减压回收溶剂,得到白背枫鲜花挥发油0.215 72 g。
 
  1.3.2白背枫干花挥发油的提取
 
  称取晾干的白背枫干花序100 g,参照1.3.1节同样方法提取得到白背枫干花挥发油0.107 31 g。
 
  1.4样品溶液的制备
 
  将以上两份挥发油样品各称定3 mg,用环己烷定容至10 mL,待GC-MS检测其成分。
 
  1.5 GC-MS分析条件
 
  1.5.1白背枫鲜花序挥发油的GC-MS分析条件
 
  Thermo气相色谱柱(TG-5MS,30 m×250μm×0.25μm);载气为高纯氦气;起始柱温为60℃;程序升温15℃/min至220℃,保留8 min;4℃/min至250℃,保留8 min;4℃/min至280℃,280℃后运行10 min;进样量4μL,分流比10∶1;柱流量1.0 mL/min。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电离能量70 eV,质量扫描范围为m/z 50~650;采用NIST标准谱库进行检索。
 
  1.5.2白背枫干花序挥发油的GC-MS分析条件
 
  起始柱温为80℃,保留1 min;程序升温3℃/min至120℃,保留5 min;5℃/min至200℃,保留5 min;3℃/min至260℃,260℃后运行5 min;其他条件同1.5.1节。
 
  2鲜、干白背枫花序挥发油成分分析
 
  2.1白背枫挥发油性状及提取率
 
  白背枫鲜花挥发油呈浅黄色油状液体,提取率为约0.021 60%(按干品算)干花挥发油较鲜花颜色更深,呈浅褐色油状液体,提取率约0.107 00%。
 
  2.2鲜、干白背枫花序挥发油成分分析
 
  按1.5节GC-MS分析条件操作,分别得到白背枫鲜、干花序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总离子流图如图1和图2所示,所得各组分的质谱数据经过计算机标准谱库检索后确定其组成,剔除柱流失成分,然后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如表1所示。
 
\
 
  如表1所示,共鉴定出59种成分,其中鲜花挥发油中鉴定出32种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为97.68%;干花挥发油中鉴定出34种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为94.81%。同时根据化合物的官能团将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类,可以观察到,白背枫干花和鲜花的挥发油在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

\
\
 
  2.3共有成分和特有成分分析
 
  白背枫鲜花和干花中所含共有挥发油成分有7种,分别是苯乙烯、芳樟醇、松油醇、香叶醇、二十烷、三十四烷和11-癸基二十四烷,如表1所示,但共同成分的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
 
  共有成分中芳樟醇是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中允许使用的香料,且有较好的抗菌活性[3-5],香叶醇不仅可用于食品香精和香料制备领域,还具有调节糖脂代谢、保护神经、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炎以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多种药理活性[6-7],两者都有较高的医学应用价值。
 
  白背枫鲜花序挥发油中特有成分丁烯酮(5.19%)可用于合成香料或用作植物抑菌剂等[8],白背枫干花序挥发油中的特有成分角鲨烯(36.64%)可以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预防高血压和冠状动脉心脏疾病;一些体外研究还揭示了其降低癌症风险的作用[9-13]。
 
  3讨论
 
  白背枫鲜花序和干花序的挥发油提取率差别较大,可能是提取过程中两者的颗粒度大小不一,水的用量不同等因素造成的。此外,由于萃取溶剂环己烷的沸点较高(80℃),因此在回收环己烷的过程中挥发油的量有所损失,导致提取率降低。
 
  在确定化合物含量时,通过手动对峰形积分,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人为感性判断的误差,其中部分较小的峰也可能计算到最后的结果中。
 
  4结语
 
  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从白背枫的鲜花序和干花序中提取得到相应的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检测出共59种成分。在这些成分中,仅有7种是共有的,而且共有成分与特异成分之间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白背枫花挥发油具有较高药用价值,但本实验研究证明其提取率较低,故将白背枫用于精油和香料的开发前景并不广阔。之后的研究将更关注于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及白背枫作为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79-193.
 
  [2]杨杰,张涛源,王晓霞.驳骨丹鲜花的萃取工艺[J].香料香精化妆品,1991(1):25-26.
 
  [3]郑红富,廖圣良,范国荣,等.芳樟精油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9,47(5):17-19.
 
  [4]林雅慧.芳樟油气相抗菌机制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1-63.
 
  [5]PARREIRA L A,AZEVEDO A F,MENINI L,et al.Functionalization of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linalool and nerol by the palladium catalyzed oxidation of their trisubstituted olefinic bonds[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2017,10(4):45-53.
 
  [6]徐铭璐,石静,李悦.香叶醇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21,48(6):356-359.
 
  [7]张松,孙丽,李悦.香叶醇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7,32(1):124-126.
 
  [8]DONGJIN J,YOUNGKEUN Y,GA-HWA K,et al.Identification of an antibacterial compound,benzylideneacetone,from Xenorhabdus nematophila against major plant-pathogenic bacteria[J].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2004,239(2):47-52.
 
  [9]PALANIYANDI T,SIVAJI A,THIRUGANA-SAMBANDAM R,et al.In Vitro antigastric cancer activity of squalene,a triterpenoid compound isolated from rhizophora mucronata mangrove plant leaves against ags cell line[J].Pharmacognosy magazine,2018,14(57):77-80.
 
  [10]DAS B,YEGER H,BARUCHEL H,et al.In vitro cy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squalene on a bone marrow versus neuroblastoma model of cisplatin-induced toxicity.implications in cancer chemotherapy[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2003,39(17):56-61.
 
  [11]TRUNG B D,JULIEN N,ANDREI M,et al.Multifunctional squalene-based prodrug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cancer therapy[J].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14,50(40):67-71.
 
  [12]GRANADOS-PRINCIPAL S,QUILES J L,RAMIREZ-TORTOSA C L,et al.Squalene ameliorates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CD36 scavenger receptor expression in macrophages[J].Molecular nutrition&food research,2012,56(5):33-37.
 
  [13]KOTELEVETS L,CHASTRE E,CARON J,et al.A squalene-based nanomedicine for oral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J].Cancer research,2017,56(6):35-4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0609.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