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化时代给公安院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公安院校图书馆必然朝着智慧化服务的目标迈进,逐步实现智慧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文章首先阐述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其次总结数字化背景下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接下来分析数字化背景下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再次提出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方向,最后探索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数字化,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创新发展
0引言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图书馆在数字化转型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升数字化文化内容供给能力和数字文化服务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数字化、社会化、智慧化已成为当前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公安院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朝着智慧化服务的目标前进,不断推动自身建设和发展。
1智慧图书馆的内涵
关于智慧图书馆,2003年,芬兰学者艾托拉(Aittola)在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一文中首次提出此概念,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可以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1]。2009年,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IBM)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由此,“智慧”一词开始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学术上,我国学者严栋首次引入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确切的定义。2012年,王世伟在其论文《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中,详细探讨了智慧图书馆的便利性、高效性和互联性。他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提倡互联、高效、便利的服务,致力于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是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实践[2]。
2数字化背景下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状况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发展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的文献资料和信息管理系统。我国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的整体建设水平目前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但大部分公安院校未充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和研究,对图书馆服务在高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调查可知,第一,我国公安类院校智慧图书馆发展还不够充分,即使是发达地区的公安类院校,其智慧化发展也不充分全面,智慧化服务模式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第二,部分公安院校对学习空间和文献资源的采集与深度挖掘比较浅显;第三,公安类专业的文献资源检索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针对公安院校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智慧化发展的具体问题也暂无深入研究,理论性较差。全国35所公安类院校中,只有少数院校的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程度较高。
3数字化背景下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下文从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平台、数字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对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3.1对智慧服务认知不足,工作效率低,与现代社会发展脱节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采购图书、提供借还书服务等。但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模式随着网络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主要服务对象由传统纸质文献向数字化信息和数据资源转变。自助服务系统成为高校的主要服务方式。然而,一方面,公安院校图书馆资源供应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主要通过多渠道和多元化的方式引进内外馆藏资源,但由于认知不足,存在滞后的情况;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更新速度较慢,工作人员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服务模式,导致读者的体验感欠佳。大部分读者也难以适应智慧化服务,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与现代社会发展脱节。
3.2图书馆管理平台封闭,智慧化设备普及率较低
许多公安院校图书馆的管理思想没有与时俱进,长期以来主要采用被动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查询、检索等服务。一方面,许多图书馆的智能设备都处于空白的状态,如智能共享打印终端、学习空间、智慧图书馆纸电一体化管理系统等。少数公安院校虽然采购了设备,但后续维护升级成本高,如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标签,一根就需要4元左右,对于一个藏书量有100多万册的图书馆来说,每年的资金投入量较大。由于资金的限制,公安院校还未能全面引进新技术[3]。另一方面,要充分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就需要融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这些尖端技术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才能熟练使用。然而,大多数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智慧化服务系统的各种功能。例如,大多数公安院校已经实行座位预约系统和智能门禁系统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刷脸进入馆内,但刷脸系统的灵敏度还有待提高,时常会出现学生无法准确刷脸进入图书馆的状况,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在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上处理,从而导致预约座位的学生无法使用,降低了学生入馆率。
3.3数字化运营下公安院校文献数据孤立,应用分散
数字化背景下,公安院校图书馆的文献数据量日益增加。公安院校是培养人民警察的重要基地,一方面,出于保护涉密信息和资源安全的考虑,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上往往更加严格和审慎;另一方面,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和学术研究方向上都紧紧围绕公安学科展开。因此,图书馆的馆员不仅需要具备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公安业务知识和保密意识。馆员需要根据公安院校的特点和师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另外,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需要特别关注公安类、法律类等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源,在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上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公安院校图书馆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对信息技术等的应用较为有限,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往往无法与外界互动,仅能在自身数据库中储存,无法统一利用,读者也无法通过用户平台查询自己想要的文献资料。这导致公安院校图书馆之间、公安院校与国内其他院校图书馆之间、公安院校与国外图书馆之间的数据相互分隔,无法互联互通,也无法交流,形成公安院校文献数据孤立、应用分散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4数字化背景下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方向
4.1与智慧化发展同步,建立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模式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智慧化服务已经逐渐成为各个领域追求的目标。图书馆作为传承知识、提供学习资源的重要场所,需要与智慧化发展同步,建立智慧化服务模式。公安院校应利用互联网和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数据库技术、智能设备构建智慧图书馆,并配备自助借还书系统、智能检索系统、电子阅读器等,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这些设备和系统能简化借阅流程,提高借阅效率,同时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
4.2与社会发展同步,实现“互联网+智慧化+图书馆”管理模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数字化背景下,公安院校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智慧化+图书馆”管理模式,推动公安院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进程。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创新,为图书馆提供更加便利的共享平台。例如,中国知网、超星学习通、云图有声、中科VIPExam考试库等平台,已经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彻底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因此,应充分利用当前社会“互联网+智慧化”的积极优势,推动公安院校图书馆向智慧化发展方向迈进。
4.3与时代发展同步,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当今社会,资源共享无疑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中非常流行,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学生既可以从课堂中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公安院校图书馆不能仅仅依赖内部资源,还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和多样性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因为网络信息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必须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公安院校图书馆之间的国际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服务合作[4]。例如,涉外警务专业需要学习刑事科学技术,掌握国际法的相关知识,对于涉外警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图书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方便了读者,打破了地域限制,提高了知识的利用率。只有公安院校图书馆积极融入国际,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信息与知识传播系统的重要作用。只有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共享,从而推动公安学院图书馆与各个地区在文化、科技和经济领域的交流和发展。
4.4构建从简单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型机制
公安院校图书馆构建从简单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型机制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创新。而智慧服务的核心在于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因此,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引入。首先,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智慧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提升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其次,要建立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实现对公安院校图书馆服务数据的实时收集、处理和分析。利用读者数据分析和推荐系统,为每位读者提供满足其需求和兴趣的个性化建议[5]。再次,要加强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确保读者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最后,要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建立起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团队,为公安院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储备人才。
5数字化背景下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创新发展路径
数字化背景下,公安院校要以智慧核心技术为基础,建立智慧化图书馆管理机制、科学的图书馆智慧化体系,开发合理的智慧化图书馆开放平台,从而建立符合公安院校特点的个性化、互动化智慧图书馆。一是建立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一方面,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等手段,以构建智慧化图书馆的管理机制为目标,从读者借阅率、读者借阅历史、资源覆盖率等视角生成大数据报告,反馈读者的阅读信息,分析其阅读兴趣爱好,从而提升公安院校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图书馆每本书的图书在版编目(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CIP)数据通过馆员工作站在线和芯片绑定,将每层书架的图书和对应层架标进行绑定盘点,实现图书智能定位和图书借阅智能化,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水平,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借阅、推荐和查询。二是建立科学的图书馆智慧化体系。通过先进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等,实现公安院校图书馆终端统一管理;通过深度挖掘与大数据分析对比,实现书架智能定位、读者智能借阅、图书智能定位,从而提供更加精确、高效的借阅、咨询、推荐、查询等服务,提高读者的体验感。三是开发合理的智慧化图书馆开放平台。通过开发开放共享平台,如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学术出版平台等,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覆盖率。在智慧化图书馆开放平台搭建中,强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支撑,实现师生之间、各院校读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四是建立符合公安院校特点的个性化、互动化智慧图书馆。首先,明确公安院校的功能定位。应紧密结合公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突出公安特色,提供丰富的公安专业资源,并注重培养公安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公安院校图书馆应成为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促进校内外公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其次,应用先进技术。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可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公安院校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例如,利用智能机器人提供导航、咨询等服务,优化读者使用体验。再次,建设特色资源。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应注重建设符合公安特色的专业资源,包括公安专业书籍、期刊、案例库、数据库等。同时,可以积极与公安部门、地方派出所共同开发公安领域的特色资源,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支持。从次,应建立一个互动性强的图书馆社区,通过构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数据平台和图书馆智慧大屏实时数据中心,即刻感知图书馆对全馆的人和物的管理。最后,优化环境布局。智慧图书馆的环境布局应体现公安特色,营造安静、舒适、安全的学习氛围,可以在图书馆的装修风格、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公安元素,展现公安院校的独特魅力。同时,应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布局优化,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阅读空间,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6结束语
在数字化背景下,公安院校图书馆必然朝着智慧化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基于此,图书馆要立足公安院校的特殊性,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为读者提供实时、智慧化、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进而推动公安院校智慧图书馆健康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希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2):7-10.
[2]储节旺,张瑜,刘青青.高校图书馆“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1):6-16.
[3]梁曦.“双一流”背景下的公安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探索: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图书馆为例[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50-53.
[4]卜淼.“双一流”背景下公安院校图书馆转型与创新[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0(2):117-122.
[5]刘泽,孙文娉,邵波.我国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23(13):4-1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