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战略选择。从逻辑演进上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还面临国内有效需求难以持续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构建统一大市场存在障碍等现实挑战。因此,应从需求端发力、提质供给端、激活市场端,全面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到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痛点,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双循环,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
0引言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展现出了强大韧性。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2023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30%,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近年来,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国际大循环的动能明显减弱。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大国发展规律,主动调整国内国外经济循环的关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新格局。对此,2020年5月,中央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随后,*近*总*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显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1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基础
1.1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是研究产品如何变成商品,商品再如何变成货币的。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都会阻断资本的循环,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存在庞大的商品堆积,导致资本循环不畅。同时,马克思社会总产品实现理论将国民经济分成生产资料部门和消费资料部门,而社会再生产畅通需要部门内部之间完成交换的同时还需要两个部门之间完成交换,且生产的商品正好被消耗掉,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供求关系和重大比例关系要协调。另外,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总商品的总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的,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不断进行资本扩张,进而挤压工人工资,加剧工人阶级贫困积累,造成购买力萎缩,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出现供过于求,形成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最后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背景下面临“三期叠加”“四降一升”等问题。为此,*近*总*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需求侧管理,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正是为了破解商品堆积、供给失衡、生产过剩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习**经济思想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循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深刻揭示了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生产相对过剩导致循环不畅的经济规律。
1.2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逻辑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都处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使国民经济陷入低水平的大循环。当时以邓*平为代表的党*央,提出实施国际大循环战略,借助国际的力量、开放的力量打破低水平的大循环。当时我们正好具备融入大循环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是合理选择。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实体经济开始衰退,经济全球化遇阻,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经济循环模式由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发展格局也开始由国际大循环为主导逐步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演变。但实际上重视内需,重视自力更生,一直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国的长期战略[3]。
1.3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大循环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忽视国内市场需求的培育和开发,难以培育出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容易受制于人,从而使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的“供需梗阻”,而要消除结构性的“供需梗阻”,就必须充分挖掘国内需求,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发展[4]。同时,当前全球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虽然我国对外贸易稳中有进,但外需对GDP的贡献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反之,最终消费的GDP占比连续11年超50%,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支撑。因此,我们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最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变幻莫测,外部风险不断加大,“卡脖子”问题日益突出。这种情形下,我们必须着眼于内循环,找到我们的短板、痛点并弥补,才能更好地应对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挑战
2.1需求端:长期的结构性失衡抑制国内有效需求的释放
从需求端来说,消费和投资方面由于长期的结构性失衡,出现了消费有效需求不足、消费支出结构不合理、投资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城乡差距大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城镇人均消费支出32 994元,农村人均消费支出18 175元,城镇的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1.9倍,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二是消费支出结构不合理造成消费降级。特别是北上广深四个城市表现较为明显,这四大城市的食品、衣服和居住三类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的占比超50%,其中住房支出消费的占比超30%,而这三类消费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占比过高会挤压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从而影响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三是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投资有效性不足。近年来,由于投资监管机制体制的不健全,导致部分互联网平台由于投资过热野蛮生长,资本无序扩张,甚至出现平台垄断等问题。同时投资的热门行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互联网金融、医疗健康等行业,而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制造领域严重缺乏投资,这将使投资有效性难以持续释放[5]。
2.2供给端:产业链低端负面效应制约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国际大循环模式,外贸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但当时主要是依靠庞大的廉价劳动力,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导致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低端。产业链“低端锁定”会造成两大问题:一是我国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高端技术与产业的供给能力不足,一旦国外断供,将面临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造成我国内循环受阻,从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能力;二是由于加工贸易的可替代性高,且在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位置,造成我国低水平参与国际分工,从而抑制我国外循环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6]。
2.3市场端:要素市场建设滞后制约统一市场的构建
从资本要素市场来看,我国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对于资本市场的干涉过多,加上偏好于国有金融机构,在信贷和担保方面差别对待不同规模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人为分割市场,导致资本市场多轨并行。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融资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加之监督力度不够、信息不对称、市场无效信息多等问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很多从众、盲目投资者,从而大大增加了我国资本要素市场风险。
从劳动要素市场来看,劳动力的结构性失衡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据统计,2021年16~24岁年轻人的调查失业率高达13.6%。但是存在如此高失业率的同时,人才紧缺指数也很高,特别是数字技术等高端人才供不应求。
从数据要素市场来看,我国数据资源化阶段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而数据的资产化和资本化还处在探索中。同时,数据的确权、定价、分配、治理、安全等问题十分复杂,且无成熟经验可借鉴[7]。因此,建立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3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路径
3.1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强健“大心脏”
扩大内需必须以增加收入为基础,同时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渠道,切实拉动消费。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很多需求不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收入问题,没有收入自然就会缩减开支。根据中金公司对2023年中国收入情况的统计,2023年我国月收入不到2 000元的中下收入人群近9亿人,占比高达63%。为此,要把持续做大“蛋糕”作为第一要务,真正实现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并争取把“蛋糕”分好。其次,着眼于实现充分就业,畅通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循环。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增收的根本。人们要消费、要扩大需求,没有收入是不行的,但收入从哪里来,那就得靠充分就业。因此经济增长一定要跟就业同步扩大,这样才能实现国民经济有效循环。这就需要我们在内循环的谋篇布局上,最大限度地去创造就业岗位,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红利。
3.2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通“主动脉”
一是要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近*总*记明确指出,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和实体产业都要以自己为主。综观很多发达国家,在持续多年的“去工业化”之后,逐渐认识到经济高度依赖第三产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必须重视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卡脖子”问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严重威胁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因此,我们要发挥好举国体制的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卡脖子”难题,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为我们实现内循环提供坚实的支撑。三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目前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全世界价值链的中低端,亟待补链强链提升产业价值。对此,为确保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8]。
3.3坚持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疏通“毛细网”
完善分配制度,既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还能更好发挥分配对生产、流通、消费和投资的促进作用,畅通经济循环,完善经济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格局也从过去的平均主义逐步拉大差距。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的基尼系数为0.47,较2008年的历史最高值0.49仅有小幅下降,长期超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说明我国存在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均的问题。过分悬殊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和分配的关系,构建合理的分配格局,把“蛋糕”切好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4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激活“新肌体”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行国际大循环的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发展成为第一贸易大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注入强劲动力,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9]。因此,我们要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同时,发挥自贸区和自贸港的先锋示范作用,带动内部地区扩大开放,为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构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14.
[2]高策,祁峰.构建新发展格局:历史演变、现实逻辑、卡点瓶颈及实践路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3(3):17-26.
[3]杨楠.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三重逻辑[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8-14.
[4]郑明月,肖劲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新经济导刊,2020(3):57-62.
[5]王德蓉,窦道琴.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J].党的文献,2023(3):18-26.
[6]汪明珠,姜颖,耿瑶.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剖析[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3(1):7-16.
[7]刘国斌,韩宇婷.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税务与经济,2019(6):7.
[8]郑剑辉.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逻辑机理、实践成效与创新建议[J].西南金融,2023(2):44-5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0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