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双碳”目标与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然后指出当前我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希望为“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双碳”目标,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1“双碳”目标与我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1.1“双碳”目标是实现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而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碳”目标的提出无疑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契机。从政治环境来看,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诸多绿色金融发展优惠政策。例如,为贯彻落实党*央、国*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证监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政策的合法性、权威性,推动我国绿色金融行业规范性发展。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各金融机构都已经认识到绿色金融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拓宽道路。
1.2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助推剂
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近*总*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由此可知,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助推剂。要想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就要做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加快构建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推进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来源的“现代化”,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大限度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
2“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绿色金融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第一,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能力有限。当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以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几大类为主,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受绿色金融产品数量和种类的限制,我国绿色资金输出量难以满足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从而影响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双碳”目标下,要想实现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切实解决绿色金融产品供需矛盾的问题。第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驱动力相对不足,种类较为单一,绿色金融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从绿色金融产品种类上来看,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迎来了全面的发展机遇。但是,根据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公开资料整理的数据,2023年全年绿色金融市场中绿色贷款市场规模为22万亿元,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为1.16万亿元,绿色信托市场规模为3 318亿元,绿色保险市场规模为213.83亿元,由此可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加之绿色金融市场需求量不确定,导致绿色金融风险与利益不匹配,致使相关机构对需求量不确定的产品创新缺乏积极性,最终导致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倾斜式”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的合理性。
2.2绿色金融协调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协调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还会对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一方面,绿色金融制度架构过于传统,现代化绿色金融多部门、多层级、多主体的组织结构不完善。目前,主要的绿色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的绿色金融业务融合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相关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容易出现交叉式、重叠式工作内容,不仅影响绿色金融发展效率,还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绿色金融机构的工作量和业务量也驶进了“快车道”,业务融合能力不足势必不利于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协调机制不够完善。数字化时代,绿色金融机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住自身的核心地位,依靠的不仅仅是过硬的工作团队,还需要远超同行的信息处理能力,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使自身研发的绿色金融产品更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当前我国各金融主体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协调等水平不够高,导致我国在绿色金融国际市场竞争中缺乏“底气”。因此,在“双碳”目标下,我国要想实现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构建完善且现代化的协调机制。
2.3绿色金融高素质人才短缺
实现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是保证我国稳步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然而,要想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相关工作人员就要具备足够强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存在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绿色金融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导致我国对绿色金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效果不理想。绿色金融高素质人才短缺,导致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状况不佳,影响了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步伐。
2.4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
绿色金融是贯彻落实我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力工具。“双碳”目标下,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对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各金融机构也积极配合,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实现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是必要的。然而,目前我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信息披露标准不确定,使得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出现信息差,这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还使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产生分歧,影响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影响我国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1]。因此,“双碳”目标下,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的监管机制,有效避免信息差的问题。
3“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对策
3.1优化绿色金融发展体系,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一,优化绿色金融发展体系,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能力。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积极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发展特点,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广州市等城市可根据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特点,构建以绿色贷款为主体,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并存的发展体系,实现绿色金融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缓解我国当前存在的绿色金融产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此外,为降低金融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有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需要设立“政策+市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即根据当地的绿色金融需求设立专营性的绿色金融产品管理机构,实现集中管理、销售、创新,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相关机构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还能实现地区绿色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实现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我国对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差异较大,不同种类的绿色金融产品发展潜力也有较大差异。因此,要想实现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就要高效利用资源,增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使产品创新速度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实现动态平衡。“双碳”目标下,金融机构要正确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成立专业的信息技术团队,构建完善的数字化绿色金融未来发展预测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现有的绿色金融信息进行科学、精确的分析,以精准的数据报告助力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2]。
3.2优化顶层设计,健全绿色金融协调管理体系
第一,优化顶层设计,积极构建多部门、多主体、多层级的绿色金融联合发展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当地绿色金融相关机构协同构建绿色金融信息储存、分析、处理等现代化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效、稳定、实时的特点,推进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主要金融机构的业务融合,实现工作流程的“扁平化”,避免出现交叉、重叠等浪费资源的工作内容。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当地绿色金融的发展质量,促进各金融机构的有效融合,还能提升当地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效率和质量。此外,为实现“双碳”目标,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加快建设“碳账户”金融体系的步伐,实现新时期产业生产、运营模式的“低碳化”。在“碳账户”金融体系的建设中,要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与优化为重点,推动金融服务结构实现较大转变,保证我国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实现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提供支持[3]。第二,完善绿色金融协调管理体系。我国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新兴产业领域来说,我国要创新协调管理体系。针对绿色金融的特点,在协调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实施“纵向”协调管理模式,这样不仅能及时解决各部门的工作矛盾,还有助于各金融主体工作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效率。政府有关部门要明确自身的核心地位,成立专门的“纵向”协调管理部门,最大限度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以政府有关部门为核心成立专业的协调管理部门,一方面能够保证我国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始终紧跟国家政策,减少各金融机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有助于相关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相关政策有效实施,为我国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4]。总之,“双碳”目标下我国要想实现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完善绿色金融协调管理体系。
3.3完善绿色金融高质量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
一方面,在绿色金融高质量人才的引进过程中,要采用“多渠道+多分支”的人才引进模式。具体而言,要对传统的人才引进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传统的人才引进制度重视对应聘人员专业水平的考察,对应聘人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工作责任感、尚未挖掘的工作潜力等都不够重视,这就导致引进的绿色金融人才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进而影响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信息化时代,绿色金融人才引进标准也应实现现代化,充分发挥引进制度的作用,实现人才的全面考察。在人才考察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岗位对应聘人员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考察,如针对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岗位要对应聘人员的创新能力进行考察,而针对绿色金融产品销售岗位要对应聘人员的情商、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考察,以最大限度提升引进的人才质量。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绿色金融人才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模式。金融机构要挑选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绿色金融前沿知识,同时在机构内部定期开展绿色金融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绿色金融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3.4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
其一,要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监管体系,采用“政+商”联合监管的方式。具体而言,政府有关部门要与金融机构联合成立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监管小组,明确各工作流程的监管标准,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最大限度保证绿色金融的发展走向始终在制度、法律的框架内,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其二,要明确信息披露标准,并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在信息披露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做到法律先行,然后根据法律法规和不同绿色金融产品的特点,制定信息披露标准,降低信息差对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造成的影响。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对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还要充分发挥大众监督的作用,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另外,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保证大众的知情权,鼓励大众对信息共享不合规、不及时的问题进行举报。同时,该信息共享平台还要具备反馈功能,对大众的意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对工作内容进行修改,使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5]。
4结束语
“双碳”目标下,推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要正确认识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从现有问题入手,结合国外绿色金融发展规律,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实现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任爱华,李松林.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23(2):19-21.
[2]刘洋,高瑞琪,郭倚天.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分析[J].现代金融导刊,2023(9):10-13.
[3]朱小玥,刘彩波,张金鑫.“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路径[J].社会科学动态,2023(8):40-45.
[4]李伯阳.“双碳”目标下政策性金融绿色转型策略探究[J].中国市场,2023(26):13-16.
[5]张雅鑫,冯鲍.“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金融,2022(5):69-7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9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