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技术赋能产教协同高质量发展是各类、各级高等院校在新一轮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中的重要突破点。文章首先分析河南省民办高校产教协同发展现状,如各主体对于产教协同发展的重视度不够、育人能力较弱、积极性不高等,提出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探索以“专业群、产业群”为主导的产业学院建设,推进“四链融通”协同联合,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产教协同机制,打造智慧产教协同“云平台”。高校、企业在产教协同发展中发挥其最大价值,为服务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数字赋能,产教协同,创新
0引言
“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ChatGPT等新兴互联网络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中,以数字技术和手段驱动产教融合转型升级成为世界性课题,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产教协同高质量发展,并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如何将数字技术的潜能转化为产教协同发展的动力和势能,既是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点,也是民办高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成为新时代产教协同改革发展的核心议题。
数字化赋能是指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依托特有的传播模式颠覆了传统组织的治理方式;不仅指技术对人员的赋能,也包括技术对平台的赋能[1]。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智能技术正加快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的优化,赋能教育也向实践应用、以人为本和创新探索等方面拓展[2]。产教融合有利于增强高校的竞争能力[3],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创新型教育体系,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意义重大[4]。我国产教协同育人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以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给予支持,建立健全以高校为中心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5]。协同创新是推动技术创新模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发展的重要路径,是科学思想在创新系统顶层设计活动中的必然表现。易高峰[6]等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框架,提出了“三重互动”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苏州[7]基于知识管理视角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矛盾,提出了产教协同创新性发展的治理对策。张小军[8]提出了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协同发展的机制以推动校企深度协同发展,实现“双主体”育人。
综上所述,产教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由于数字赋能是一个新的发展理念,鲜有学者以此为视角研究产教协同发展。本研究将基于高校的发展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校企如何共建共享高水平人才,基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大发展的背景研究民办高校产教协同发展的路径。
1河南省民办高校产教协同发展现状
1.1民办高校对产教协同发展的重视度不足
《2022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河南省民办普通(职业)高等学校共计44所(其中,本科学校19所),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9]。各高校在国家政策主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部分高校认为校办产业或者校企联合就是产教融合,以此为平台推动产教协同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机制,未能协调好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在管理上会出现责任不明等问题。还有将产教协同发展视为校企合
根本,“共建”是指高校和企业以现有的资源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通过合作获得企业的支持,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共同建设服务于区域发展的新兴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制度;“共享”是高校和企业在共建中共享协同发展的收益,满足各主体的需求;“共赢”是在共建共享中体现出来的,切实为企业带来长远发展利益的主观表现。高校、企业、社会各主体应进行顶层设计,共同推动产教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完善,实现预期目标。
3.2推进“四链融通”协同联合化
产教协同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不仅包含协作的各主体,还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为一体。产业主导是产教协同发展的主基调,良好的经济基础、完善的产业布局为产教协同发展注入活力,数字创新变革驱动高校、企业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结构不断优化,为产教协同的本土化发展指明方向。教育支撑是产教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需要企业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方面给予支持,进行全方位合作,才能输出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人才。人才提升是产教协同发展的主要方向,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教育升华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各行各业都要以人才素养提升为主攻方向,培根、溯源、协调、融合发展。创新驱动是产教协同发展的第一动力,技术赋能、企业聚力、师生共进的融合发展必然是在创新驱动下螺旋式上升。在“四链”协同发展下,促使高校教学设置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步,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3.3探索“专业群、产业群”的园区化发展
专业群建设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特征,产业群建设是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主要指标。新时代,应积极探索“专业群、产业群”的园区化,实现产教融合一体化发展,形成“专业化团队”和“专家型双师”的育人团队,构建深层次产教融合平台,引进能工巧匠进课堂,推进“产业—教育”园区化。在新教育方针指导下,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专业群为单元的多功能园区,集教育、科研、产业于一体,创新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专业品牌,提升办学质量;产业群建设要对高校专业优化提供指引,形成以产业群为中心的专业教育基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开发研制新兴产品,推动形成行业标准机制。
3.4建立智慧产教协同“云平台”
建设产教协同沟通子平台,实时发布需求与供给,强化高校与企业的互动交流。构建产教协同线上实训子平台,以企业运作逻辑为基础,在线还原企业工作场景,学生切实感受企业运作流程,并运用数字技术向学生展示企业高精端的设备,不仅提升课堂的互动参与,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创新,提升实训效果。产教协同云平台的构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为高技能人才的输出提供支持,还能不断优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4结束语
在数字技术大发展的推动下,产教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多层次、立体化的复杂工程,各主体应贴合实际,统筹考虑整体效益,制定切实可行的产教协同发展路径,推动自身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民办高校产教协同发展可以探索以“专业群、产业群”为主导的产业学院建设,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融通联合,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产教协同机制,进而打造智慧产教协同“云平台”。为人才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梦莎.数字赋能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21.
[2]张家华,胡惠芝,杨刚,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第二十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22(3):5-13.
[3]王建良,叶圣燕.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8):95-96.
[4]刘志刚,顾永安.服务创新、致力创业:应用技术大学的职责与使命——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秋季分论坛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42-46.
[5]苑健,甘宜涛.新工科视阈下印度产教协同育人运行模式及启示[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3(1):7-14.
[6]易高峰,邹晓东.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39-43.
[7]苏州.知识管理视角下产学研合作创新冲突分析与治理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24):64-70.
[8]张小军,黄艳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育双融、产教协同”实习实训协同机制探析[J].物流科技,2022(9):155-157.
[9]2022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23(4):9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9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