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中基于智慧物流背景的仓储和配送系统变革,首先分析了仓储与配送人才需求的变化态势;然后,结合高校《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师资、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多方资源融合的教学改革策略,包括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方式、用好学科竞赛资源助力能力提升;最后,探讨了在教师、产学研基地(或企业导师)和学生多方参与下的混合式教学组织。
【关键词】仓储与配送管理,智慧物流,多方资源融合,教学组织
全球协同合作极大地增加了物流业务的复杂度,物流智慧化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可行之道。在此背景下,物流企业纷纷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物流过程进行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管理和运营,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1-2]。物流行业智慧化转型趋势对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必须与时俱进,其课程教学须回应物流行业发展诉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在物流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结合智慧物流背景下的仓储和配送人才需求,分析高校《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局限性,提出利用多方资源改进《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路,探讨了多方资源融合下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期使物流人才培养贴合智慧物流发展要求。
1智慧物流背景下的仓储与配送人才需求分析
1.1智慧物流背景下的仓储与配送系统
智慧物流也被称为“智能物流”或“物流4.0”,尽管目前业界和学术界还没有关于智慧物流的统一定义,但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物流活动进行更为智能和高效的规划、管理和控制的新方式[3]。在此背景下,仓储与配送系统将发生根本性变革,如图1所示。
智慧物流背景下的仓储与配送系统具有智能化、柔性化、协同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
①智能化:以物联网、信息通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可实现对仓储与配送关键环节的感知和信息交换,基于全流程监控和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实现仓储与配送管理问题的智能化决策。
②柔性化:基于大数据分析及全流程监控技术,可实现更准确的需求预测、更灵活的作业优化,增强对未知环境的动态适应能力和对客户的快速反应能力。
③协同性:通过信息共享,仓储与配送系统各参与主体可以实现协同合作,从而有利于做出最优决策和最优布局。
④自组织性:基于全流程监控捕捉物流问题,借助智能决策技术在无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一般问题的决策和控制。
1.2仓储与配送人才需求变化态势分析
①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有所增加。
随着大量自动化设备(如: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装卸搬运设备、识别设备等)投入运营,仓储与配送作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部分仓储与配送作业实现无人化,低技术含量的操作岗位减少,但与自动化设备操作有关的技能型岗位增加。与技能型岗位对应的人才需求量有所增加,且对人才能力要求显著提高,比如:要求相关人员具备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学习能力。
②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
在智慧物流背景下,仓储与配送作业各环节间的联系紧密,各项作业和各参与方在协同过程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员工能够在作业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时候甚至需要员工寻找创新性途径解决问题。在新形势下,物流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不仅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求员工具备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并且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和有效沟通解决复杂问题。
2高校《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高校物流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具有新技术驱动、多学科交叉和工程应用性强等特点,对学校的教学平台和教师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结合当前高校教学现状,《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
2.1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随着智慧物流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各种先进设备、人工智能技术等与企业实践深度融合,仓储和配送业务中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不断涌现。然而,关于这些最新进展的介绍常散见于网络平台,缺乏系统性,待将其系统整理并纳入教材通常会滞后很久。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及时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构建紧跟时代发展的教学资源库,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2师资队伍在实践经验上有所欠缺
仓储与配送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也要求教师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将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然而,高校教师通常来自于硕士或博士毕业生,他们完成学业后直接应聘获得教职,虽然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也熟悉研究前沿,但缺乏足够的行业实践经历,在实践经验上有所欠缺。
2.3学生实践学习的校内外条件不足
高校实训室建设仍偏向传统仓储与配送服务,仓储与配送领域中的新兴技术和模式创新难以在实训室中呈现。在此条件下,教师很难依托校内实训室对学生开展全面的专业实践训练。另一方面,目前校外实践条件也难以弥补实践教学的短板。通常情况下,学生虽有机会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学习,但由于学时较短,实践学习很可能流于形式,仅能了解一些基础性操作,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2.4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仍然面临困境
在《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是经常被采用的教学方式[4],但在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上依然力不从心,进而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采用恰当的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发思考、产生思想碰撞,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重组、迁移,进而培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探讨。
3多资源融合下的《仓储和配送管理》教学改革策略
对标智慧物流对仓储与配送人才的需求态势,高校《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有必要借助多种资源在教学内容、师资、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提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3.1结合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仓储与配送管理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核心知识、新技术和能力提升三个模块[5]。核心知识主要指仓储与配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式方法,新技术是指能够反映仓储与配送领域进步方向的技术,能力提升模块是指能够帮助学生思辨、协作、训练创新思维的内容题材。在智慧物流背景下,传统教材只能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及时总结归纳分散于网络平台的最新技术动向和先进理念,将其提炼以后作为传统教材的补充,尤其是可考虑将龙头企业的视频题材、企业实践中的痛点、学科竞赛题等作为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3.2多样化校企合作架起理论和实践学习的桥梁
由于校内外的实训条件有限,学生通常难以亲身体验仓储与配送系统的很多先进技术,也难以参与具体的业务实践,因此容易出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脱节的现象。以现有实训平台为基础,在仓储与配送教学中还需要采用一些更灵活的方式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组织龙头企业的行业专家与教师进行交流,就企业实践成果和理论研究前沿等进行研讨,加强教师对行业发展现状的追踪;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录制视频展示最新技术成果;邀请行业专家直接进课堂授课;利用企业的在线学堂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开展基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实习等。
3.3用好物流类学科竞赛资源助力能力提升
物流类学科竞赛的题目一般是基于企业实践提炼出的综合性决策问题,是物流企业在实际场景中所遇到的痛点问题,涉及信息、管理、数学建模、物流各环节(采购、包装、仓储、流通加工、配送、运输等)优化设计、算法等内容。完成这类学科竞赛通常需要参赛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因而可以借助此类题材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参加学科竞赛,但将竞赛题目融入到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边学边用,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4多方参与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混合式教学组织
4.1教师、产学研基地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以传统教材为基础,结合网络资源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库,并协调好自身与学生、产学研基地(或企业导师)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定位,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利用多样化、多层次化、全方位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效上具有显著优势[6],故可将其应用在该课程教学中。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引领者,负责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组织、讲解重点和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问并评估学习效果;产学研基地(或企业导师)是协助者,主要职责是分享企业实践经验、讲解技术难点并解答学生疑问;学生则是学习任务的执行者,主要责任是理解学习任务和目标、自主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同时,教师需与产学研基地(或企业导师)定期进行交流,以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产学研基地(或企业导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如图2所示。
4.2《仓储与配送管理》混合式教学组织
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和线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仓储与配送优化类课题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由于优化类课题通常难度较大,教师可综合利用纸质教材、微视频、物流设计大赛案例等作为素材,同时,将复杂问题拆解,根据难易程度灵活开展线上或线下教学,并在此过程中,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可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寻找优化方案提供条件。以配送中的装箱问题为例,该问题是复杂的离散组合最优化问题,要得到最优装箱方案,学生首先需要掌握基本装箱规则、理解装箱问题的含义,同时还要能够基于实际条件建立装箱优化模型并采用商业软件或自编程序求解优化模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对装箱问题设计的知识点进行拆解,采用微视频、电子教案等组织学生开展先导性学习,使其掌握基本装箱规则,理解装箱问题的含义,进而以学科竞赛题目(如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的航空货运集装器装载问题)为依托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求解决方案;在随后的现场课堂上,教师与各小组同学进行线下研讨,而企业导师采用线下或线上方式参与讨论,教师和企业导师尽己所长,从理论方法和生产实践要求两个维度启发学生思考和创新,帮助完善优化方案;最后,教师组织小组间的学习交流,各小组相互进行作品点评,学人之长。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受到团队协作、沟通、思辨和创新思维训练,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5结论
在智慧物流背景下,仓储与配送系统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此也对仓储与配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结合仓储和配送人才需求的变化态势,分析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在教材内容、师资、实践学习条件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融合多方资源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最后探讨了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组织。
[参考文献]
[1]刘玲玲,沈小晓.多国智慧物流加速发展[N].人民日报,2022-01-06(17)
[2]胡枫,王林.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10):148-150
[3]Bo Feng,Qiwen Ye.Operations management of smart logistics: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J].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21,8(3):344-355.
[4]韩霜,王小霞,卢建锋.基于CDIO的运输场站规划与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8(1):17-19
[5]韩霜,胡三根,刘圆圆.利用互联网资源推动《仓储与配送管理》的混合式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23(19):147-149
[6]王哲,王昂,徐燕文.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22,6(22):193-19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