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湖南省设计产业链与服务供应链协同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30 10:24: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在全球化和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产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创新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与服务供应链的有效整合显得尤为重要。文中通过分析湖南省产业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对策,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强化资源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和生态圈构建以及加速人才引进和本土队伍培养等,旨在为湖南省设计产业链与服务供应链的有效协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设计产业链,服务供应链,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在当今世界,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不局限于产业内企业的单方面竞争,或是产业链某一环节的竞争,而是涉及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全方位竞争。从1.0的手工业时代、2.0的工业时代、3.0的信息时代到4.0的人工智能时代,设计作为一种社会表现形式,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国逐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跃进。预计到未来的5.0时代,设计将普及至每个人,企业将演变为庞大的设计集团,城市将成为重要的设计中心。在这一进程中,设计产业的升级将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动力之一。
 
  湖南省不仅拥有强大的制造需求和市场环境,而且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如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和动力航空等行业,正在建设成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三高四新”战略要求湖南主导产业锻长板、扬优势,战略产业补短板、破卡点,传统产业抓升级、塑品牌,未来产业抓机遇、抢布局,实现产业的优化布局和技术制高点的争夺。然而,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湖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仍属于第二梯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设计产业链作为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创新和创意为动力的产业提能升级的重要途径,对于打破湖南省产业链的壁垒、打造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湖南省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设计产业链的发展,挖掘设计产业链与服务供应链协同作用对湖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确保设计产业链的发展成为驱动区域创新的核心力量。
 
  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1-8]的综合分析发现,尽管现有关于设计产业链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如何将设计产业提升至系统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高度,与国家的创新驱动和制造强国战略对接,仍需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此外,针对具体区域的新需求,如何构建和整合设计产业链,实现其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研究成果。因此,基于文献调研及实地考察,本文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讨论和研究。

\
 
  1加强设计产业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①持续推进产业战略规划。
 
  湖南省应制定“十四五”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应的配套政策,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此外,政府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政产学研用金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
 
  ②提前布局设计产业。
 
  根据湖南省区域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应加强规划引导,集中配置资源,谋划生成项目,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优势突出且布局合理的设计产业功能区块。
 
  ③成立现代设计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协调小组,以及专门团队。
 
  由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牵头,配合湖南省科技厅、工信厅、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湖南省设计产业链的发展。现代设计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协调小组应组织力量,迅速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同时,应组建设计产业链研究高端智库和设计专家团队,为湖南省设计产业链发展战略的研究、宣传培训、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④强化财政支持。
 
  需要加速推出具体且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方案及金融配套措施,重点支持设计中心建设、设计成果转化和设计活动的举办。同时,应支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及设计企业发展的相关活动。
 
  2强化资源整合,推进设计产业集群发展
 
  ①发挥优势产业集群吸引力。
 
  湖南省应依托工程机械、航空动力、轨道交通这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吸引设计产业的各类资源和要素落户,加速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配套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适应不同行业需求的设计产业,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②搭建省级设计共享服务平台。
 
  建议围绕湖南省的核心产业,设立省级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一个融合线上线下功能的设计共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该平台将促进设计资源及设备的互联共享,并提供专利申请、产权交易、认证检测等公共服务。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设计创新大赛,推动优秀设计成果的实际应用,并通过与材料供应商、设计师、设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建立一套系统化的产业服务功能。
 
  ③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应主导和扶持,鼓励并吸引国际与国内优秀设计企业入驻湖南。引导企业全面规划其行业的“创新链”,涵盖战略规划、需求分析、风险资金、技术储备、应用开发、生产配套、营销模式,并系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依托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麓谷高新技术产业园及星沙经开区,建立设计产业园区,旨在通过设计创新提升整体产业发展能力,从而形成以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再通过产业发展推动设计创新的良性发展循环。
 
  ④发挥龙头企业主导作用。
 
  增强设计产业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相互支撑,促使有较大规模和丰富资源基础的领军企业发挥其核心引擎作用及区域辐射影响,从而推动设计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协调和共同进步。

       3促进产业融合,构建设计生态圈
 
  ①促进设计产业融合发展。
 
  针对新时代湖南省产业发展的需求,应促进设计服务与工业制造、商贸服务、科技信息、城市发展、休闲旅游、医养康养、文化产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跨行业协作与创新。
 
  ②创新设计产业发展模式。
 
  构建“创新设计+湖南制造+全球运营”的创新模式,以打造全球化品牌;构建“互联网+设计”的创新模式,以颠覆传统产业的应用体验;构建“绿色设计”的创新模式,采纳绿色环保理念,对产品及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创新设计。
 
  ③形成“湖湘设计”品牌。
 
  应创建以湘江新区为核心的设计创新集中承载区,面向长株潭并辐射周边地级市,集聚国内外设计创新资源。积极推进创意、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全方位有机结合,促进提升湖南设计的影响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湖湘设计”品牌。
 
  ④打造设计产业链供应链,强化“产业生态圈”建设。
 
  通过构建覆盖用户研究、市场定位、产品/服务策划至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品牌建设的全产业链条,扩大服务范围,加速湖南设计产业的发展。同时,应当通过利用已有的优势产业链,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在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等行业中,得益于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强竞争力,可以有效利用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先行优势,进而加速设计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快速发展。

\
 
  4加快高端设计人才引进与集聚,注重本土设计队伍培养
 
  ①实施设计行业领军人才计划。
 
  应重点对接国际和国内高校院所、智库、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探索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设计产业战略科学家智库。
 
  ②形成高端人才聚集高地。
 
  将吸纳和聚集设计高端人才视为湖南吸纳创新人才的重点任务。聚集多领域、跨学科的设计人才、设计团队和设计机构,围绕省内优势产业的研发制造、技术攻关、经济环境、市场需求、品牌打造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系列设计研究。鼓励设计人才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努力取得一系列原创性设计成果,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③完善本土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支持并鼓励湖南省内高校加强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加快设计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健全设计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并完善以知识、技术、专利成果等为基础的产权激励制度,激发设计人才的创新动力,延长设计价值链,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长效机制。
 
  ④以人才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
 
  以人才为基础,支撑产业补链、延链、固链、强链战略。通过发展供应链促进整个产业链的成长,本研究旨在推动设计行业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加强供应链服务的创新,为设计产业提供全面的支持和配套措施,从而促进产业链的快速成熟并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福华.把握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着力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N].人民日报,2022-11-08(09).
 
  [2]曹小琴,陈茂清.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产业链构建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6):98-104.
 
  [3]李曜坤.建设现代化设计产业强国:中国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基本方略[J].装饰,2020(8):33-36.
 
  [4]林宁思.福建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2020年调查数据的分析[J].情报探索,2021(10):61-66.
 
  [5]高家骥.基于文献计量的设计产业研究进展分析[J].美术大观,2020(9):96-101.
 
  [6]白玉芹.以工业设计带动河北制造业提升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经济论坛,2020(6):28-35.
 
  [7]何静,伍婵提.宁波工业设计发展现状及对策[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0(11):13-17.
 
  [8]黄雪飞.生态视域下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93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