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文章基于河南省各高职院校和省内外康养机构的调研,阐述河南省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河南省高职院校加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多条措施,以期为构建智慧健康养老教育产教融合新生态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河南省
0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提供服务的人才匮乏,且素质有待提高。为应对这一社会挑战,高职院校需要肩负起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重要使命。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养老服务行业的需求,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索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路径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需求。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老服务人才,使其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高效、便捷、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1河南省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培养目标模糊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多,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成为重要任务。但部分高职院校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过于宽泛或模糊,未能明确界定学生的核心能力与就业方向。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明确的指导,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1.2实践教学不足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的短板。例如,实践基地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实践教学时间短,无法让学生充分掌握实践技能;实践内容与行业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导致学生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和技能提升。
1.3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河南省部分高职院校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未能充分考虑行业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缺乏对行业发展的敏感度,以及对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课程结构不均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操作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声誉和竞争力。
1.4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能力培养涉及服务、管理、医学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目前河南省很多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尤其缺少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这种情况不仅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影响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进程。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加。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1.5校企合作制度尚未健全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较稳定的模式。但目前河南省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未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加之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本质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面临校企合作短期内收益低于投入成本的现况,大部分企业会选择仅提供学生实习和实践场所,并未真正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专业实训,甚至部分企业缩减培训经费,只想通过高职院校解决招工、用人等问题,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1.6缺乏人才培养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智慧养老行业正在迅速崛起。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许多高品质的智慧养老服务项目正在落地。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不断拓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仍然存在不足,其中一个原因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方法,导致无法准确衡量人才培养的效果,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预期。
2河南省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2.1准确把握人才能力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人才能力要求,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出具备现代健康养老理念、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应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有全面的了解,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对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和关注。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专业技能:掌握基本的健康养老服务技能,如老年护理、康复指导等,以及使用智慧健康养老设备和技术的方法。
二是管理能力:具备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能力,包括人员管理、服务质量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
三是创新能力: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的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和方法,提升服务水平。
四是沟通能力:在与老年人交流时有耐心、细心,以及能与其他服务人员、家属和相关机构有效沟通。
五是职业道德:强调对老年人的尊重、关爱和责任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服务意识。
2.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2013年,国*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规范并加快培养养老服务等从业人员[1]。目前,河南省许多高职院校重视与养老机构、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人才实训基地。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依赖学校、社会与企业三方,富有成效的“工学结合”必须依托规范化的双基地建设,即企业是学校在岗教师寒暑假顶岗培训和学生见习实习的基地,而学校则是企业从业人员丰富理论知识的摇篮。建立规范、有效的实践基地是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工学结合”环节扎实开展的前提,能大大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掌握核心技能,提高学生为老年人服务的热情。
2.3加强校企合作,重视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与实践,有助于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新型的教育模式,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发出更加实用和贴近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与教材。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此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入企业导师制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来自一线工作者的实践指导和经验分享。企业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行业发展的实践指导和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4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师资队伍
为了满足社会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是关键。课程设置应围绕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进行设计,同时强调职业道德的培养。具体而言,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课程:如老年学、健康管理学、社会工作等,帮助学生加强对老年人和养老服务的全面了解。
二是专业技能课程:如护理技术、康复指导、营养学等,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服务技能。
三是管理课程:如服务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提升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四是信息技术课程:如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水平。
五是实践课程:通过实地实习、模拟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技能和服务水平。
六是职业素养课程:如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为了满足社会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深入养老机构学习,通过参与实际护理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进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实现专岗对接[2]。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资深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校内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例如,南阳科技职业学院聘请企业教师到学校开展与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证书相关的专题讲座,并派遣多名一线教师暑期深入企业实践,举办“1+X”证书考试,开发的“老年护理技术在线精品课程”入选河南省一流核心课程。另外,教师队伍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因此,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面向照护、社工、管理等岗位群。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从事老年人健康照护、活动策划、技能培训、营销推广、机构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基层管理人才。为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健康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可采用“岗课赛证”相融通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例如,将老年人日常疾病防治与养护、老年人康复养护、老年人服务和沟通实务与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证书联系起来,坚持教、学、做三者合一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衔接校内与校外实训,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认识实践课程+校内实训课+暑期医院”“健康管理机构见习+课堂实训专周+健康管理机构跟岗”“顶岗实习”的实践性教育模式,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4]。
2.6以人才能力素质为中心,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至关重要[5]。该评估体系应该涵盖多个方面,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学生表现等。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评估,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高职院校需要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活动,评估时间可以参考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达到及时评估和及时改进的目的。同时,评估结果也可以为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和优化课程设置提供重要依据。
3结束语
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准确把握人才能力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采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岗课赛证等协同育人模式,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积极为区域健康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左陈艺.现阶段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65-66.
[2]罗格莲,俞婷婷,李铮,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2022(52):36-37.
[3]钱晓丹.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81-84.
[4]张琳宜.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融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10):19-21.
[5]闫莉玲.协同理论视域下新思想铸魂育人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8):70-72,7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9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