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群建设是地方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适应新形势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地方应用型大学要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建设。基于此,文章以山西大同大学为例,介绍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的背景,分析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需要考虑的因素,最后从重组课程内容、组建教师团队、优化课程群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构建的基本思路,以期找到既能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又能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实际需要高度契合的课程群构建方式。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山西大同大学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成为趋势,国家对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紧缺高端复合人才培养”[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提出“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山西大同大学是山西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山西转型发展需求,立足于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全面深化应用型内涵建设,着力推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对转型发展的引领、支撑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办出特色。
1现有研究综述
课程建设是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理念具体体现形式和实现途径,课程群建设则是地方应用型大学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3]。为促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规模效益,课程群建设应当成为高校教学研究新的亮点。众多学者对课程群建设研究侧重点不同。沈玲蓉认为课程群建设就是从21世纪高校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出发,以学科主干课程为主体,理顺与主干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关系[4]。有学者从建设目标、建设重点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对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张鄂探讨了面向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机械设计学精品课程群建设,明确了将实践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措施,探索了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构架,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5]。也有学者认为随着学科的细分,国内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设置过细,大类专业的知识链条被割裂成知识碎片,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且无法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以上研究可知,学界对课程群的研究角度和逻辑各有不同,导致对其本质的挖掘力度不够、认识不清。本文依托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基于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的背景,分析当前课程群构建需要考虑的因素,提出构建思路,以期开辟一条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建设新路径。
2山西大同大学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的背景
2.1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中知识点重复现象普遍存在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两门必修课。其中,财务管理探讨企业运营中资金的相关问题,如资金筹备、资金投入和资金分配;管理会计强调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相比较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都有管理属性,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虽然各有侧重点,但在内容上难免有诸多重叠,甚至在中短期投资决策、长期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内容上是重复的。在物流管理中,运输与配送管理、仓储管理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所授的配送中心、仓库选址与布局知识点有重合之处;仓储管理与物流信息系统所授的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点有重合之处;采购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所授的供应商管理部分在内容上重复等。
2.2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
地方应用型大学会计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于实践。然而,现实情况却与之相反,实践教学安排中没能体现就业先导和应用型的特点[6],学校专业实践教学与真实会计工作环境差异较大;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如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共3周90学时,财务软件应用实习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共3周90学时,毕业实习在大四下学期,共8周240学时。综合来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开设时间较晚,且开设内容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这对于有就业和毕业双重压力的大三学生来说,显然是滞后的。
3山西大同大学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需要考虑的因素
3.1服务地方经济的需求
山西大同大学应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制订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社会生产、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对应的人才,既要培养能够满足当地经济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还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明确规划,使学生具有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和无限的潜力[7]。近年来,作为资源型转型发展的绿色城市,山西大同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上争当排头兵,着力构建以煤电为基础,以大数据、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不遗余力打造“数字大同”“智慧大同”,奋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基于此,山西大同大学与华喜汇通共建“数字乡村电子商务产业学院”,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研究所、技术革新管理研究所、能源经济和环境政策研究所,这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3.2人才培养的需求
地方应用型大学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时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掌握经济管理类特定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并能够在企业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具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主动参与创新项目的实践和开展自主创业。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应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和供给侧改革发展要求,立足大同市,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国际视野,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类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和不断发展能力,能够在行业领域深造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8]。
4山西大同大学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的基本思路
4.1挖掘课程群课程思政元素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是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引领,关键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各门课程中,确保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入性。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融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念。例如,可以在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加入社会责任、商业伦理等模块,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手段,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经营管理案例,特别是涉及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培养教师思政教育能力,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影响和激励学生,打造精品示范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2重组课程内容
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的情况。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为例,两门课程都有各自完整的课程体系,但因编写教学目标的独立性,忽略了在实践教学部分存在的重复内容,且因两门课程的课时标准有差异(前者规定课时为128个学时,后者规定课时为48个学时),极易出现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重复内容占用课时,其他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的现象,间接导致学生对重复内容失去兴趣,对其他教学内容的学习浅尝辄止。根据以上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组教学内容:第一,在管理会计课程中扩增资金需要量内容,同时删除财务管理中的这部分内容;第二,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删除短期经营决策内容,并将这部分内容放入管理会计中;第三,财务管理课程中添加长期投资内容的模块,长期投资内容应由企业资金情况衡量,不适合在管理会计课程讲授分析;第四,管理会计中增加预算管理内容;第五,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加入成本控制的内容。这样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间知识点融合,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4.3打造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群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山西大同大学应着力探索线下与线上课程的融合,依托省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经营决策虚拟仿真实验,整合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课程优势与特色,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更多优质课程资源;发挥山西大同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优势,进一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群,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云计算、ChatGPT等新技术,通过搭建企业经营决策等实验平台连接现实情景体验,将教学场景化,在实践模拟中实现项目驱动式教学。以会计学专业为例,通过搭建交互式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体验企业会计真实工作,近距离接触企业会计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对账和错账更正,以及财务报表的制作、装订凭证等工作[9]。
4.4组建教师团队
鉴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组和课程体系重构等问题,山西大同大学需要重新调配师资力量,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组织相关师资力量围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中所涉及的知识链改革培养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以实现课程大融合[10]。通过打造“互联网+”网络教研共同体方式,共建虚拟仿真教研室,拓展课程组外、院外、校外甚至行业企业教学资源,组建网络化教学团队,构建信息化课程体系,创新产教融合机制。
4.5优化课程群评价体系
首先,山西大同大学要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进行整体评价,判断课程群是否与当前经济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符;判断课程群构建体系是否与本校办学理念契合;判断课程群内的具体课程是否有内在联系;判断课程群是否能有效地培养应用型、综合型发展人才等。其次,对课程群中开设的每门课程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需求,分析为学生提供的培养方向和课程目标是否具有合理性;分析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规范是否具有科学性。
5结束语
地方应用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包含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编制、课程纲要重构、学科课程群建设、师资力量建设等。基于此,山西大同大学可以通过重组课程内容、打造线上线下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群、组建教师团队、优化课程群评价体系等手段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努力寻找适应地方经济特点、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群建设路径,从而提高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作者不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J].大视野,2019(2):5.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9):18-24.
[3]张丽红.高校课程群建设探析[J].智库时代,2019(40):63-64.
[4]沈玲蓉.高校本科教法类课程群层级制设置与实施探究[J].科教文汇,2022(19):72-74.
[5]张鄂.面向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机械设计学”精品课程群建设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128-130.
[6]王莹,李琪,管德洲.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智慧物流课程群教学改革建设[J].中国储运,2022(9):87-88.
[7]梁军,侯迪波,谢颖峰,等.新工科自动化“一体两翼”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24):18-22.
[8]张磊.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地方应用型高校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40-42.
[9]李钢,潘金坤,冯勇,等.项目式教学推动下的机械设计制造课程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5):105-107.
[10]许彩霞,路平,吴双.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71-7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8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