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煤炭企业老矿转型案例剖析及其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0 14:04: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本文基于当前能源结构调整、环保约束、资源整 合等背景,对我国煤矿关闭退出现状、趋势及老矿转型的 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老矿区资产盘活、产业转型等 情况,结合A集团老矿转型的经验与做法,提出了老矿转 型的若干启示,以供参考借鉴。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是煤矿开采强度较 大,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煤 炭逐步被新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越来越多的煤矿陆 续进入关闭状态,关闭矿井的存量资产盘活利用成为 各大型煤炭企业亟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煤矿关闭退出的现状及趋势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2016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 列政策推动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闭退出落 后产能,煤炭行业兼并重组,全国煤矿数量从2016年的 7866处降低到2022年的4400处,退出矿井3466处,平 均每年退出矿井578座,持续性的关闭退出矿井,将成 为行业常态。 一方面,虽然我国煤炭产量从2016年的 34.11亿吨增长到2022年的45.6亿吨,但是,煤炭消费 占比从2016年62%下降到2022年56.2%。到“十四五” 时期末,全国矿井数量将降至4000处,约有400处煤 矿将面临退出。未来,单井规模不断提高, 一批落 后产能的矿井将关闭退出,老矿转型发展需求迫切。 另一方面,受煤炭资源枯竭、国家能源结构调整、 安全开采条件限制、生态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清洁 能源快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煤炭将由主体能源 转变为兜底能源,煤炭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收缩,矿 井数量也将同步减少。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 采1吨煤就少1吨煤,无论煤炭资源多丰富,总有耗尽 之日,煤矿终究摆脱不了停产关井的结局。因此, 煤炭企业应该提高认识,对煤炭资源枯竭的局面早 做准备[1]。
\

  综上,未来可能有一大批煤矿面临关井退出。大 量的矿井退出,会带来大量的房屋、土地、厂房、设 备及建筑物的闲置,给煤炭行业造成巨大损失。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新产业培育、人员转岗、资金不足、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等问题。老矿转型需要可替代的新产 业,如果不进行产业转型,矿区的生存就难以为继;如 果没有接续产业,不仅企业和职工面临生存危机,也会 给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二、国外老矿井转型相关案例

  国外关停矿井的再利用始于20世纪初,关闭废弃 矿井开发已有较长历史,开发模式多种多样,主要集 中在德国、芬兰、荷兰、俄罗斯、美国、瑞典、澳大 利亚等国家,其中德国鲁尔矿区最为典型。德国政府 针对鲁尔煤炭区的产业转型进行了全面规划,鼓励中 小企业迁入本地区发展,尤其是化工、电子等新兴工 业,以他们的先进技术带动矿区发展[2]。德国劳西茨县 煤矿关闭后,利用抽水将矿区建设为70平方公里的湖泊 群,形成生态和文化工业旅游景点。芬兰奥陶克恩普地 区,煤矿原位再现采矿过程,演示采矿工具使用方法, 开发出矿井乐园和博物馆[3] 。荷兰林堡省海尔伦煤矿, 建成利用关停矿井地热资源的新型地热发电站、供暖 站,进行地热能开发和水循环利用。

  由此可见,国外煤矿转型大多以资源再利用为方 向,借助矿井现有废弃矿井地形、闲置土地、厂房、 商圈等,实施矿区的转型发展。

  三、A集团老矿井转型的经验与做法

  A集团是山西省国资委下属的二级企业,成立于 1958年,企业发展历经多次改革,煤炭是A集团的基础 产业,同时,还包括煤化工、煤机装备制造、瓦斯发 电等多元产业。建矿较早的WT矿、HFS矿、GSY矿关 闭停产后,均面临土地资产和建筑物盘活利用以及人 员分流和转产等问题。对此,A集团采用提前设立矿井 转产基金、新矿扶持老矿、多元化跨界发展等,为关 闭矿井转型发展谋求出路。具体如下:

  (一)WT矿井关闭转型案例

  WT矿井建于1958年,生产规模260万吨/年,于 2017年关停,矿井累计服务年限59年,矿井关闭后, 闲置了许多厂房、铁路线、宿舍楼、土地等资产。对 此,WT矿通过多种方式谋取转型发展。 一是积极与 政府土地部门沟通联系,将闲置不用土地通过收储 方式,获得土地补偿金,减少土地资产流失。二是将 闲置的厂房经过简单处理后,出租给集团公司内部制造类企业,通过收租方式保持运营。三是通过人员分 流,将关闭矿井的闲置人员转移到其他生产矿井或基 建矿井,缩减开支。四是对地方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进 行研究,开发闲置铁路专用线,并将闲置的房屋改造 为货场和仓库,以“矿山服务+智慧物流”为方向,发 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化矿山服务园区,融入地方 经济。

  (二)HFS矿井关闭转型案例

  HFS矿井建于1965年,生产规模400万吨/年,于 2020年关停,矿井累计服务年限55年,矿井位于晋城 市白马寺森林公园北部,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区位优势明显。矿井关闭后,HFS矿充分发挥矿区资 源优势,超前谋划,提前布局,多方面开展转型发展 调研,谋求老矿新生。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应市政 府要求,需要将集团公司技工学校搬出主城区,借此 机遇,HFS矿主动与集团公司对接,将技工学校引入 矿区,由HFS矿负责提供集团公司技工学校所需的教 室、食堂、学生宿舍、运动场等教学场地。HFS矿还 借助集团公司“老矿扶持新矿”的政策,提前将人员 分流到新矿井,将闲置设备转移至新矿井或集团公司 内部再制造企业,节省新矿井开支,实现新老矿井合 理接替。同时,HFS矿优化矿区的空间布局,将生活 区、教学区分开布置;改善矿区环境,修建廉政教育 展览馆、电影院,将矿区改造为教育培训基地,利用 矿井转产基金修建综合培训楼,打造高端技工学校和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并预留发展空间,作为未来 引入高端院校的后备区,实现由煤矿向教育培训的成 功转型,规划布局图详见图1、图2.
\

  (三)GSY矿井关闭转型案例

  GSY矿井建于1958年,生产规模330万吨/年,2017 年关停,矿井累计服务年限69年,是地处市区的矿 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位于城市核心功能区,尤其 是矿区生活区和城市核心区已经相融共生。矿井关闭 退出后,为充分盘活存量资产,GSY矿借助山西省大 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政策机遇,依托紧邻市区的区位优 势以及周边程题书院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经过广泛 调研和深入论证,最终选择引入外部企业发展文旅产 业,于2018年4月新成立文旅公司,以文化旅游为主 业,与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浩翔集团和以影视制片为主 业的华谊兄弟两家公司合作,实现“煤炭+地产开发+ 影视文化”的跨界合作,既盘活古书院矿闲置资产, 又挖掘开发了周边历史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城市文 化品位。GSY矿借助各方可利用的资源,大胆创新, 打破思维定式,跳出煤炭看企业发展,着眼长远发展战略,实现“枯矿”长出“文旅花”的转型。除此之 外,GSY矿还对原矿井矸石山进行改造,改造建设为 城市运动绿地,修建高尔夫球场、温室蔬菜大棚等, 将矸石堆场进行覆盖和绿化,建设服务周边和集团公 司内部招待、餐饮的生态酒店,解决人员分流和生态 环境治理问题。目前,GSY矿正在对风井工业厂房进 行改造,拟建设智慧中央厨房项目,生产半成品菜、 预制菜等,提供餐饮集中配送,服务周边中小学校、 企业等。

  四、A集团老矿转型案例的启示

  (一)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大胆实践


  老矿在长期传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许多惯性思维 和惯性行为模式,思想观念较陈旧,煤炭情结深,畏 难情绪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矿区的转型。老矿转型 涉及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打破原有盈利模式。企业 的主要负责人需要有非凡的远见卓识和深刻洞察力, 丢弃干煤矿的那一套经验,大胆“走出去”,接受新 事物,发现新商机。群雁高飞头雁领,面对困难,企 业主要负责人要大胆创新,凝聚一切有利于转型的内 部力量,让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团结起来,形成 “有力的出力、有谋的出智”局面,充分利用矿区 现有(存量)人、财、物、土地、资信、品牌、社会 关系等各类要素资源,深入发掘其存量资源的剩余价 值,大胆尝试、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积极探索与矿区资源环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路子。因 此,公司高层领导是决定转型成功的首要因素。

  (二)积极与政府部门对接

  矿区转型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企业自身努 力之外,还要从外部争取支持,获取资源。针对煤炭 资源枯竭,摆脱“资源衰退—矿区闲置”的宿命, 解决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国 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 展。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发布过《全国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对全国262个资 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规划目标和要求。2021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 《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要支持 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对矿区实施改造提升,支持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接续替代产业平台等项目 建设,改善矿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考虑资源型地 区转型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 纳入耕地占补平衡国家统筹。目前,国家正在加强关 闭退出煤矿和废弃矿井残存资源再利用政策研究,支 持矿井水、地热、地下空间、共伴生资源等充分有效 利用。此外,煤炭企业也要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 会、科研机构对接,争取政策支持、业务指导、公关协 调、信贷支持等,统筹考虑,高效盘活矿区土地、房产 等资源,争取土地收储资金,充分利用矿区环境和区位 优势,引入嫁接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工业制造产业、 新型农业等,为企业转型发展重新注入活力。

  (三)早做准备、提前谋划

  作为资源类企业,老矿不能等到资源开采枯竭后 才被迫转型,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矿井建成 达产进入生产阶段,收回矿井投资成本、清偿债务 后,提前设立转产储备基金,按照每吨煤5元左右的标 准,在企业生产利润中按月提取,专户储存,提前谋 划产业转型。在矿井即将关闭时做好产业转型规划, 对接政府规划部门和企业总体战略部署,对闲置的 铁路线、道路、工业广场、洗煤厂、办公楼等进行功 能改造,实现再利用。待矿井关闭后,将转产基金专 门用于企业转产、新项目建设、职工再就业、职业技 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在矿区内建设煤矿展览馆、矿 史馆等作为矿区工业遗迹;借助现有资源,引进合作 方,建设非煤项目,多元化发展。

  (四)老矿转型要与新矿发展同步

  新矿井是处于矿井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盈利水平 高,发展能力强,可以为老矿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和人 才保障,也可以作为老矿井人员分流、闲置物资设备 再利用的目的地,缓解人员转岗分流压力;老矿井因 资源储量不足而转为降产期间,可能维持几年甚至十 几年,在此期间,新矿井要和老矿井共同谋划产业转 型,开发新产业。老矿也可以将矿区职工生活服务或 设施统一规划后推向社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发展[4] ,甩开老矿包袱,集中力量实施产业转型; 同时老矿还可以将关井后闲置的设备、材料移交给新 矿井,减少新矿井生产环节的设备和材料成本,消化 闲置的资产,通过互利共赢方式,实现新矿高质量发 展、老矿转型发展的共同目标。
\

  (五)老矿转型必须符合客观条件

  大型煤炭企业是国家主要能源生产基地,资源开 发容易造成区域内产业结构畸形发展[5] ,企业转型过程 应注重与地方经济协调,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首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型煤炭企业转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向。 一是向关 联产业转型,立足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主动适应低碳 能源发展新形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发展新能源, 探索布局光伏、风能、核能、地热能、氢能、储能等 新能源,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向非关联转型, 发展文化旅游、职业教育、餐饮服务、物流、新型 农业、食品、医药、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产业,如 GSY矿利用风井建设中央厨房,发展预制菜项目,HFS 矿利用矿区建设职业教育。在转型过程中,要超前谋 划、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探究如何引入新产业是转型 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牛克洪.我国煤炭企业“十四五”规划亟需关注的十大重 点问题(上)[J].中国煤炭,2019.45(8):11.
  [2] 何花,奚陈莲.国外煤矿关闭退出及煤矿区转型的经验及 启示[J].煤炭经济研究,2016.36(7):21.
  [3] 史箫笛,康小兵,罗向奎,等.闭坑煤矿井下空间资源开发 利用评价[J].煤炭科学技术,2020.48(3):113.
  [4] 任一鑫,田凯,王颖.从古城煤矿的实践看新老矿井的科 学接续[J].中国煤炭,2000.26(8):34.
  [5] 李亚东.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转型路径及措施 [J].活力,2022(4):166-1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32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