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文本研究 ——以“北上广深”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10 16:18: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科技人才是重要人力资源。自2017年以来,我国 通过各类人才激励政策集聚人才,增加地区人力资本存 量,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从科技人才激励角度 出发,收集了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四个城市科技 人才激励政策文本, 借助政策工具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构 建了二维政策分析框架,并运用内容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对 收集的政策文本进行探析, 探究以供给型安全需求政策和供 给型自我实现政策为主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体系。

  一、研究背景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才竞争已经演变成为 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同样,在国内,通过优化人才 激励政策助力地区引入人才,对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 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强调科技人才对我国强国发展战 略的重要意义。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部署: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 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 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 励机制”[2] 。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作为我国科技创 新重点城市[3] ,因受政策指引与自身发展需要,加大了 对激励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并进一步完善了科技人 才激励政策。

  目前,我国学界对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的研究主要 分为三个方向: 一是规范性研究,主要分析了我国科 技人才激励政策体系的构成,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优 化与创新路径[4-6] ;二是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影响因素分 析,提炼激励科技人才的政策要素[7] ;三是科技人才激 励政策发展趋势的分析,探析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政策 的演变[8-9]。

  总体而言,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主要聚焦于政策优化、影响因素探究和历史沿革总结,但缺乏对中 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主流模式的研 究,亟需学界通过对比研究国内科技创新高地的科技 人才激励政策,助力构建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的话 语体系。同时,四市的发展模式是其他地区借鉴学习 的典范。因此,对比研究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 地区的政策文本,分析其在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中的具 体内容及共同特征,形成我国独特的科技人才激励政 策先进经验,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具 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本文借鉴Rothwell提出的政策类型划分方法[10] ,从 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 层面划分政策类别。供给型政策工具是政策主体主动 运用政策工具影响政策对象,从而直接推动政策目标 实现;环境型政策工具是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营造社 会氛围,构建有利于实现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目标的外 部环境,间接助力达成政策目标;需求型政策工具是 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减少科技人才激励不确定因素, 从而形成利于科技人才创新的局面,牵引政策对象达成 预定政策目标。笔者参考了赵筱媛[11]、宁甜甜[12]、王雅 荣[13]等利用政策工具划分政策类型的模式,构建了政策 分析框架的政策工具维度(X轴):8类供给型政策工 具、4类环境型政策工具和3类需求型政策工具。

  马斯洛指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共有五个层级。这 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 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是指人们维持自身 生存的需求;安全需求是继生理需求后的第二层次需 求,主要代表生命健康、生活工作保障等需求;情感 需求属于中间需求层次,主要包括对情感表达和社会 交往的需要;尊重需求是指个人受到他人和社会认可 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是社会人最高层次的需要, 个人希望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14] 。基于此,笔者根 据政策工具维度的3个政策工具类型(X轴)和马斯洛 需求层次维度5个要素(Y轴),构建了二维政策文本分析框架,对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四个城市的人 才激励政策进行政策文本编码与分析。

  三、政策文本编码与分析

  (一)政策文本编码

  本文将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时间跨度设定为2011年 1月至2021年12月。经过对四个城市含有科技人才激励 政策的网站进行政策检索与查阅筛选,笔者最终分别 选取四个城市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第22项、19项、20 项和18项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同时包含编码99条、82 条、97条和61条(见图1)。
\

  (二)政策文本分析

  1.政策文本宏观分析

  首先,对政策工具维度的编码进行分析得出,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城市含有供给型政 策编码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73.73 .74%), (54.65.85%),(62.63.92%),(43.70.49%); 四市含有环境型政策编码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 (21.21.21%),(17.20.73%),(21.21.65%), (13.21.31%);四个城市含有需求型政策编码的数 量和比例分别为(5.5.05%),(11.13.41%), (14.14.43%),(5.8.20%)。从以上较为宏观 的编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一方面,四市均以供 给型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为主,通过工作保障、家庭保 障、经费支持、成果转化等供给型政策工具推动政策 目标的完成,从而达到激励科技人才的目的。同时, 四市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运用环境型政策工具激励科技人才,通过税收优惠、知识产权、股权期权等环境 型政策工具构建更适合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从 而实现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并且四市运用环境型政策 工具激励科技人才的力度差别不大,环境型政策编码 比例都在21%左右。另一方面,四市都运用了一定数 量的需求型政策工具激励科技人才,但是运用需求型 政策工具的程度具有较大差别,北京运用需求型政策 工具激励科技人才的编码数量和比例与上海和深圳相 比有较大差距。

  其次,对需求层次政策编码进行分析得出,四 市在生理需求层次的政策编码数量和比例分别为 (7.7.07%),(10.12.20%),(5.5.15%), (8.13.11%);在安全需求层次的政策编码数量 和比例分别为(48.48.48%),(36.43.90%), (42.43.30%),(25.40.98%);在情感需求 层次的政策编码数量和比例分别为(9.9.09%), (8.9.76%),(10.10.31%),(3.4.92%); 在尊重需求层次的政策编码数量和比例分别为 (6.6.06%),(12.14.63%),(8.8.25%), (4.6.56%);在自我实现层次的政策编码数量 和比例分别为(29.29.29%)(16.19.51%), (32.32.99%),(21.34.43%)。从以上数据可 知,四市均注重运用安全需求政策激励科技人才,各 市的编码比例都超过40%。同时,自我实现需求激励 政策都受到了四市的重视,除了上海政策编码比例略 小于20%,其他地区编码比例都在30%左右。此外,四市均较为注重运用生理需求政策工具、情感需求政策 工具和尊重需求政策工具实现政策目标。

  2.政策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从编码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总体而言,四 市较为偏重运用家庭保障、工作保障、经费支持和 成果转化等政策工具。在家庭保障政策工具中,北 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市含有的政策编码数量 与比例分别是(11. 11.11%) ,(8. 9.76%) , (10. 10.31%) ,(3. 4.92%) ;在工作保障政 策工具中,四市含有的政策编码数量和比例分别为 (13.13.13%),(8.9.76%),(11.11.34%), (7.11.48%);在经费支持政策工具中,四市含 有的政策编码数量和比例分别为(14.14.14%), (6.7.32%),(11.11.34%)(11.18.03%)。 在成果转化政策工具中,四市含有的政策工具编码数 量和比例分别为(16.16.16%),(13.15.85%), (16.16.49%),(9.14.75%)。从上述数据分析得 出:首先,四市重视科技人才的科研产出及其应用转 化,为支持科技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配套政策, 助力科技人才深入挖掘科研成果应用价值,保障科技 人才所获成果转化的收益。其次,四市均重视保障科 技人才科研物质基础,为科技人才科研提供长期稳定 的经费支持,通过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扩大科技 人才支持范围以及创新科技人才资金支持方式等激励 科技人才。再次,四市均重视科技人才的工作保障, 为科技人才科研工作与生活创造了更多便利条件,营 造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最后,四地区均重视对科 技人才家庭的保障,科技人才能够享有相配套的住房 和医疗保险以及配偶安置等政策服务,其子女能享受 地区优质教育。

  3.政策文本二维交叉分析

  首先,四市的供给型政策编码贯穿五层需求, 四市在需求型政策编码与生理需求政策编码、情感 需求政策编码、尊重需求政策编码等交汇区域存在 空白。其次,四市均提供了占比最高的供给型的安 全需求政策工具。四市在此交汇区域的编码数量和 比例分别为(38.38.38%),(23.28.05%), (30.30.93%),(23.37.70%)。同时,四市 均提供了较高数量的供给型的自我实现需求政策工 具,四市在此交汇区域的二维编码数量和比例分别为 (17.17.17%),(11.13.41%),(15.15.46%), (9.14.75%)。

  四、结论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 人才驱动,制定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激励科技人 才,能扩大科技人才的存量并提升科技人才的科研效 率。本文分析得出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四市打造 了以供给型安全需求政策工具和供给型自我实现需求 政策工具为主的激励政策工具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鸿帅,张思源,王春枝.人力资本对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影响——教育与健康资本的双重视角[J].统计 学报,2022.3(02):16-30.

  [2] 方力,任晓刚.坚持完善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建设[N]. 科技日报,2019(001) .

  [3] 关成华,赵峥,刘杨,等.《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 告2022》[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3:补齐页码.

  [4] 娄伟.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分析[J].中国科 技论坛,2004(06):139-143.

  [5] 陈凯华,郭锐,裴瑞敏.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十年发展 与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化思路[J].中国科 学院院刊,2022.37(05):613-621.

  [6] 公丕明.构建多元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J].中国党政 干部论坛,2022(10):85-88.

  [7] 倪渊,张健.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感知、工作价值观与 创新投入[J].科学学研究,2021.39(04):632-643.

  [8] 盛亚,于卓灵.科技人才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基于 浙江省“九五”到“十二五”的政策文本分析[J].科技 进步与对策,2015.32(06):125-131.

  [9] 于飞.建国70年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与发展[J].中 国高校科技,2019(08):9-13.

  [10] Roy Rothwell,Re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Towards a national policy framework,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1985.12(3):113-130.

  [11]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 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01):52-6.

  [12] 宁甜甜,张再生.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人才政策 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04):82-6.

  [13] 王雅荣,娄凯心.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内蒙古人才政 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0.(05):14-17.

  [14] Maslow A 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370-3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0797.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