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气候金融与钢铁产业脱碳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7 10:24: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全球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于宏观经济稳定以及金融 体系的稳定存在着潜在的风险。钢铁的脱碳过程可能产生 搁浅资产,同时新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对于资金需求较大, 目前我国钢铁产业脱碳化进程仍面临多方面的阻碍。本文 通过探究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联系以及金融体系对 脱碳成本的影响,发现钢铁产业的脱碳路径依赖金融系统 带来的资金支持,而钢铁产业脱碳路径以及脱碳目标制定 同样需要考量金融系统的反馈,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监管效 率与资源分配方式。同时,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有效 的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统一的金融产品 标准对于气候金融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十分必要。

  碳排放的增加以及气温的上升造成的极端天气与 生态破坏会给地球带来一系列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威 胁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经济社会与金融体 系的稳定。在此背景下,以全球变暖为代表的气候与 全球化问题近几年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2年, 世界上第一个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 所制定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 布;1997年,《京都协议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限定 参与国温室气体的排放。
\

  相关制度与法律体系的出台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 碳排放量配额为主的权益交易市场,即“碳金融”市 场,由此推进气候金融市场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金 融制度与金融工具成为应对气候问题的有效工具,气 候金融逐步融入宏观金融体系。气候具有不可预测的 特征,意味着气候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以及难以预估 性,气候风险也逐步被纳入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之 内[1] 。钢铁行业的生产过程一直以来都伴随着高能耗 和高碳排放量,钢铁产业的脱碳路径与具体实施对于 实现“碳中和”以及世界脱碳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钢铁行业的脱碳发展离不开以资金支持为支撑的 科技创新与生产流程优化,气候金融的发展对于全球 钢铁产业的脱碳目标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实际出 发,结合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气候风险问题,从 气候金融的发展以及其对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的 影响,探究气候金融实际对钢铁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 影响;讨论钢铁产业的脱碳路径、脱碳成本控制,并 尝试解释未来全球钢铁产业脱碳目标变化。

  一、气候风险与经济发展呼唤钢铁行业脱碳化

  气候变化的风险不仅体现在社会财富、生态等维 度,其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同样存在影响,甚至引发 系统性金融风险[2] 。气候变化引发的危机与灾难在过 去50年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世界所有灾害数量的一 半。据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表明,过去100年内,全球 海平面平均上升约0.19米,世界各国都遭受着气候变 化引发的灾害的困扰。以中国为例,相较一百年前,地 表的平均温度上升约0.91度,到21世纪中期,气候变化 导致国内制造业的产出减少约12%。无论是灾害过后对 于社会经济损失的弥补、灾害后的修复,还是推动制造 业向绿色生产模式的转型与低碳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 量的政策与资本支持,以及金融与创新的配合。

  气候金融的风险大致分为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 大多数学者认为,气候变化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定性主 要通过三个渠道,分别为物理风险渠道、转型风险渠 道和责任风险渠道。其中,物理风险包括气候变化, 并且由此可能间接性引起某种特定资源的短缺以及全 球供应链的中断。该种类的气候风险一般通过气候风 险敞口以及金融系统的内部反馈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 性,并对经济体内特定产品或资产的价格与需求造成 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造成短时间内产业结构与供应链的 变化。该类风险同样还体现在长期经济系统内。由于对 生产过程中排放限制的要求以及传统产业转向低碳产业 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以化石能源相关产业为主的产业 面临资产搁浅,从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当前全球 的气候治理目标来看,全球将有一半以上的化石能源产 业面临搁浅的风险,因此,将气候变化引发的转型风险考虑进宏观经济系统也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必要过程。

  资产搁浅的表现通过影响宏观经济层面金融体系 整体风险而实现,并对个体企业的商业模式与商品结 构产生影响,其风险还可能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资 产供求关系变化以及实际价格变化而产生。已有学 者与机构对于金融系统中的气候风险进行测度,结 果表明,未来以化石燃料产业为代表的碳密集型行 业呈现较高的气候风险,意味着未来相关产业进行 转型的过程中将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金融 体系的稳定性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由企业角 度看,资产搁浅可能引发金融机构链条式的信用风 险、交易风险与流动性风险[3] ,从而引发宏观经济的 局部动荡。在此背景下,中央部门有责任对气候变化 所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与监管,并将气候变化对于宏 观经济体系所造成的风险纳入宏观经济监测当中。

  二、钢铁工业脱碳化依赖技术进步

  金融体系具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投资-储蓄 转化效率,从而增加经济活力等功能,有助于各方社会 经济利益的提高以及不同类型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供 需之间的内生驱动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与重构[4]。

  金融体系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呈正相关关 系[5] 。资金通常会流向收益率更高的部门,全球限制 碳排放量的背景下,生产逐渐向更加低碳绿色的生产 方式转型,为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同时实现碳中和目 标,进而提高相关产业的新市场,并实现产业结构的 调整与生产方式的转化。

  从目前的研究以及钢铁工业发展现状来看,钢铁 工业实现脱碳化会高度依赖科技创新与相关技术的进 步。从技术角度来看,能够实现钢铁脱碳化发展的主 要技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向,分别为:提高能源使 用效率、提高全废钢电炉流程的比例、转向清洁能源 的利用等[6] 。然而,通过新工业技术以及产业结构的转 变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需要的资金投入,需要 较为优质的设备,并意味着较高的成本,因此,对于 金融发展水平以及气候金融体系的完善也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三、钢铁工业脱碳化需要考量脱碳成本控制

  脱碳是指一次能源强度降低的过程[7] ,通常通过 减少工业、电力等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实现净零 排放的过程。脱碳技术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分别为不 提供含碳能源的减碳技术、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与碳使用的减碳技术以及过程中去除二氧化碳的负碳技 术。脱碳成本的控制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尽可能以最 小的成本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脱碳技术的技术密集性与资金密集型特征一定程 度上决定了脱碳技术的创新依赖足够资金支持下的技 术创新[8] 。脱碳技术需要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意 味着需要投入各类型的资源以及配套相应的管理服务, 意味着更多资金的需要。通过新技术的研发能够显著降 低脱碳的成本。而对于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基于不同的工 业发展背景与相关资源条件差异,其所适应的脱碳成本 优化的路径也存在差异。

  从政策层面看,实现对于脱碳成本控制的方式可 大致分为以下四类:碳定价、碳排放交易政策、碳 税、社会经济政策和市场因素[9]。

  碳定价一般来说被视为关键的气候政策工具,通 过碳定价,使得个体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碳的排放成 为利益损失的一方面,意味着过量的碳排放提高了企 业生产的成本,由此产生节能减排的动机。

  碳排放交易政策是脱碳最具成本效益的工具,通 过对个体企业或公司限制碳排放量的上限。基于不同 公司、不同产业的生产需求,其对于被许可的碳排放 量的大小存在差异,碳排放交易政策的实施得以实现 碳排放权利的交易,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实现相应的节 能减排目标[9]。

  碳税指的是按照燃料以及相关能源产品的碳排放 量进行征税,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气候政策工具。

  社会经济政策以及市场因素常常通过碳交易市场 的市场工具以及相关的气候政策工具对脱碳成本产生影 响,在脱碳化过程中,加强市场工具与政策工具的协调 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与制度调控的作用。

  四、未来钢铁产业脱碳进程可能面临的挑战

  运输部门是脱碳相对困难的部分。为了实现碳中 和的目标,需要有相应的能源代替目前生产过程中生 产碳量较大的能源,此过程所需要的成本、资金、劳 动力规模较大[10]。

  我国钢铁脱碳进程面临多重挑战。从目前来看, 碳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其发展完善程度暂时还没有 到达理想程度,因此,通过碳金融市场汇集较大规模 的资金目前来看相对困难。
\

  我国钢铁的总需求量居高不下与钢铁产业集中度 偏低阻碍我国钢铁产业的脱碳进程[11] 。在钢材出口增长以及机械、房地产、电器等行业对于钢材较高的需 求下,我国从事钢铁加工生产的个体与企业有扩大生 产的动机。高度集中的钢铁产业可通过降低成本,提 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然而我国钢铁产 业的集中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度分散的钢铁企 业难以实现集聚经济效应。又因现实当中钢铁产业低 碳生产以及降碳生产的成本较高,资金缺口较大。同 时,我国气候金融、绿色金融体系还不够成熟,难以弥 补较大的资金缺口,进而导致耗能较大,基础设施与相 应技术要求较高的低碳生产工艺无法被用于我国钢铁行 业,最终导致我国钢铁产业脱碳进程较缓进行。

  从监督角度来看,我国的脱碳立法体系相对滞 后,且相应的配套制度待完善,法律之间缺乏协 调[12] 。基于此,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及相应的配套制 度,以实现对脱碳目标法治保障的完善对于我国实现钢 铁产业以及各行业的脱碳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气候金融的发展可以更加高效地发挥风险分散与 责任分担的作用[3] ,同时可以实现对低碳技术、绿色技 术发展的支持,优化实体经济的融资结构, 一定程度 上为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低碳生产方式的正常运行提 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气候金融体系内部所 包含的不同类型的气候风险对于宏观经济的各类指标产 生影响,甚至会引起宏观金融体系的动荡与不稳定。因 此,将气候风险纳入国家对于宏观经济的监测体系以维 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监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气候金融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本,直接通过融资 进入气候金融市场,从而缓解企业减碳所面临的融资 约束。未来脱碳成本的控制取决于技术创新发展情 况,因此应当针对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采用不同的气 候政策工具,加强市场工具与政策工具的协调,以最 大程度地发挥制度调控作用。

  气候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为钢铁产业生产过程向绿 色生产模式的转化提供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同时也 是对钢铁产业以及当前产业结构变化与资金流动方向的反馈。因此,脱碳路径以及脱碳目标的确定,需要 气候金融与经济政策的协调以及技术层面的优化而得 以实现。同时也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 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统一的金融产品标准为气候金融 体系的完善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国进,郭珺莹,赵向琴.气候金融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 态,2021.726(8):131-145.
  [2] 张帅,陆利平,张兴敏,等.金融系统气候风险的评估、定 价与政策应对:基于文献的评述[J].金融评论,2022.14 (1):99-120.124.
  [3] 徐政,江小鹏.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现状、机理与路径[J]. 学术交流,2021.331(10):78-87.
  [4] 易信,刘凤良.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 多部门内生增长理论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5.265 (10):24-39.90.
  [5] 钱水土,周永涛.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J].统计 研究,2011.28(1):68-74.
  [6] 上官方钦,周继程,王海风,等.气候变化与钢铁工业脱碳 化发展[J].钢铁,2021.56(5):1-6.
  [7] Ausubel J H.Technical progress and climatic change[J]. Energy Policy,1995(23):411-416.
  [8] 黄鲁成,郭鑫,苗红,等.面向碳中和的脱碳成本控制:优 化创新与政策[J].科学学研究,2022.40(12):2187-2193.
  [9] 黄鲁成,郭鑫,苗红,等.脱碳成本研究:态势、热点与新兴 主题[J].创新科技,2023.23(2):1-21.
  [10] Kalghatgi G.实现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制定的脱碳目标所 面临的能源转型挑战(英文) [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0.11(3):276-286.
  [11] 王刚,张怡,李万超,等.基于双碳目标的钢铁行业低碳发 展路径探析[J].金融发展评论,2022.146(2):17-28.
  [12] 李万超,张怡,薛舒婷.脱碳立法的国际实践及借鉴[J].福 建金融,2022.448(8):63-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686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