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有助于国有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失为国有企业迎接挑战的有力武器。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严重阻碍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为此,本文重点探究了国有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管控能力,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策略
近几年,国有企业总体上处于从成长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同时面临着市场趋近饱和、规模扩张的空间越来越小、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企业要想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经营目标,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因此,对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阐述了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各环节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希望企业提前做好布局规划,升级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控制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成本,降低经营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一、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企业以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从科学的角度合理配置资源到促进竞争、保持增长、开拓创新和控制风险的管理活动,并突出了“全面”特征,即企业所有员工都必须参与预算的编制和实施,企业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预算管理中,且这些经济活动要涵盖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等管理全过程,以此助力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
二、国有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国有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
全面预算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开始(编制要目标导向)到经营目标结束(考核评价要目标导向)的一个闭环。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的管理中,需要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考核分析和奖惩,为加强战略管理中的全面预算,根据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做好企业优势目标的转换。这个闭环不是静态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对第一轮预算考核的结果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全面分析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使新一轮预算编制更加科学,使管控效率持续提升。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国有企业进行监督考核的基本依据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管理手段很强的管理体系,在企业战略和决策等方针落实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全面预算管理会给企业的战略投资及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工具的引入,使企业管理层以战略目标为导向,整合企业业务、资金、信息和员工等资源,对经营活动进行控制,激发企业员工工作兴趣与积极性、保持员工工作热情,引导员工不仅关注眼前绩效,还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只有对经营目标进行监控和考察进展,才可促使企业既重战略,又重执行。
三、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核心管理机制,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落地。全面预算管理向上支撑企业整体战略,向下有效安排各部门的业务计划,且中间需要打通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开发、生产采购、市场销售等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高,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点仅限于收入、利润、资金等财务数指标。企业管理者没有将全面预算认为是自身的职责,而是将其视为财务部门的日常工作。企业内部未能构建一套基于业务、贯穿价值链、体现企业业务计划向财务成果转换关系的预算模型,导致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在制定预算时,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将预算编制仅作为应付集团层面的要求而填写内容的上报表格。
(二)预算执行和控制不到位
全面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控制、调整、考评等一系列活动。一方面,目前一些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只是在预算编制、审批等过程中,没有覆盖预算执行和控制,加上一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缺失,没有采取有效的内部监督措施,导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随意性较大,预算控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预算目标难以实现。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在预算管理中欠缺预算反馈和报告体系,导致预算执行情况未及时反馈、预算差异未得到及时分析,即使有对预算执行进行分析,也只是财务部门基于半年或季度进行一次,在分析内容上也仅仅是报表数据与预算数的简单对比,并没有分析形成原因,达不到预算应有的控制作用。
(三)预算考核体系不健全
预算考核是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和效果考核评价的重要一环,但很多国有企业考核指标仅涉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财务指标,对于非财务指标,如客户满意度、制度建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等指标未纳入预算考核范围。企业也未建立科学的预算考核制度,全面预算管理效果得不到有效评价,对全面预算管理无法发挥推动作用。对预算完成度缺乏奖惩措施,严重影响企业员工对预算执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制约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导致企业不能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四)信息技术支持不足
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在各部门之间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有效信息。企业内部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现象,对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活动和管理手段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企业在编制预算计划时,仍主要采用传统预算管理工具Excel手工方法收集数据信息。在信息技术进步和预算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下,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数据信息库,预算编制过程中很难对数据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导致数据信息不准确、效率低、周期长,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国有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者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知
企业的经营与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梳理自身的优劣势,并及时发现问题。发展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通常是抽象而模糊的,企业管理层不仅需要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还需要把握战略方向,进而推动企业发展。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需要强有力组织体系来保障,需要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均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为营造良好的全面预算管理氛围,首先要在企业管理层开展宣贯活动,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要主动参与、了解和学习全面预算管理相关知识。其次,企业各成本中心要严各把控预算基础数据,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预定期内达到经营目标。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优化后,各项工作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可以更好地解决原有的一系列问题。
常见的预算编制方法有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定期预算、滚动预算、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项目预算、作业预算等,这些编制预算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权衡选择。为保证全面预算编制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企业应当因地制宜,根据行业特点、经营规模、组织架构、内外部环境、管理层信息需求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的起点不能单以销售、利润、成本和现金流量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复杂多变的,要确保这些活动相互协调,可通过企业年度预算会议,上下沟通,反复协调达成共识。为突出预算的权威性,预算编制应遵循一定的流程,需要企业进行科学研判,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特点基础上,结合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情况,合理确定集团层面预算总体目标,企业根据集团层面下达的全面预算目标、预算编制要求,编制预算草案,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多次反复形成企业最终预算。
(二)加强对全面预算的控制与监督
企业管理实践需要运用多种控制方法,而预算控制是控制方法中运用十分广泛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企业整体预算计划的分解。首先,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对预算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根据时间节点将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其次,企业应在制度中明确预算调整的条件、程序,并对预算指标进行解释。再次,企业应通过预算,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有效控制,对实施过程实时监控;企业经常将其经营的实际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明确对策、快速调整并指导相关部门进行改正。最后,企业应做到以预算为“尺”,防患于未然,将企业项目风险最小化,使成本的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为今后的事前控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全面预算一经批准和下达后,为保证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企业管理者应认真组织实施,并需要在实施过程加强预算控制。企业投入资源后业务活动能否真正发挥效用,需要控制手段加以实现。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执行情况实施考评;另外,还可以与各责任主体签订预算目标责任书等来明确预算指标,在分解预算指标和建立预算责任书时,应遵循可量化、全局性和可控原则。要利用企业的总体目标来实现预算目标的分解,并定期对预算目标进行有效的分析。除传统的财务指标外,还应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从企业财务一体化的角度分析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企业需要将预算执行结果作为风险预测进行监控,当企业预算执行存在差异时,应及时监控预算执行进度,并有效控制预算差异。此外,财务部门还应该对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预算目标。
(三)加强预算考核,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预算考核不仅是对预算管理经验的总结,还可以提升未来预算管理水平,是帮助企业完善并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化体系的有效措施。预算考核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加强预算目标管理,因此,企业在预算执行中和预算结束后都应当适时地进行考核。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必须以动制动、适时调整预算,这是预算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通过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及执行结果与预算标准的偏差,找出差距、查明原因,进而评价企业的业绩,促进与预算目标一致。全面预算考核要坚持绩效考核,既考核全面预算执行结果,又考核全面预算执行过程。在预算考核体系设计中,要以战略目标引导企业行为,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此外,对预算的考核必须公平,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以定量考评指标为主,用数据说话,对考核结果要公开,便于员工监督。
激励机制有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为了有效实施奖惩措施,在预算管理开始前,确认企业预算考核指标,考核指标要多样化,考核指标除经营成果、预算指标完成率可量化指标外,还可涉及预算管理规范情况的定性指标进行考核,如是否成立预算组织机构、是否建立预算相关管理制度、预算编制报告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报送是否及时、预算执行是否有效监控,预算调整是否符合程序、预算分析报告是否正确、科学和及时,预算执行偏差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预算考核要与员工个人利益挂钩,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预算。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预算激励机制,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这样不仅对企业文化具有创造价值,还可以促进企业预算目标更快、更好地实现。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企业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对预算管理流程进行规划,才可以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在建立健全全面预算信息系统时,可与财务报销系统、会计核算系统、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或ERP系统对接,将预算信息化建设融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控制、预算分析、预算预警监控等模块中。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编制后的预算执行、过程控制和实施后的评价。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实时处理、及时反馈,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和应用性。
管理活动是对信息收集、挖掘、分析和运用的一系列过程,而全面预算强调对信息的整合,所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手段,企业应将表单、流程予以信息化,以保证管理流程和数据填报统计的科学性。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信息化工具。企业管理者应明确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并将信息化管理工作融入各年度、月度的经营目标中。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程度也需要提高,单靠手工化进行预算管理不能满足报表合并实时控制,通过新型全面预算管理软件,加强对信息的整合,才能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有效,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将企业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的措施,是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推进,可加速企业目标在不同周期内的实现。
五、结语
本文阐述了国有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总结了国有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企业全员参与,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严格控制预算执行,建立健全预算考核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国有企业决策层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依据和参考方案,助力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丹丹.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商讯,2022(3):133-136.
[2]刘佳齐.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2022(11):65-67.
[3]卢海燕.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4):37-39.
[4]郭克文.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质量与市场,2022(2):46-48.
[5]郭炜焜.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8):119-1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6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