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以数字经济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浙江经验和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31 09:45: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重要生产要素,以数字 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要产业体系的新经济形态。习近 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刻认识到信息革命的时代潮 流,提出在实施“八八战略”中,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 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浙江”。党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 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围绕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现代产业体 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年来,浙江经历了从数字浙 江到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再到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走 出了以数字经济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浙江实践。本文 在总结浙江省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取得的成就及经 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浙江数字经济发展未来的优化路径, 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现代产业体系,数字化改革,浙江经验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构建形成现 代产业体系,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 “重要窗口”的核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高水 平建设数字浙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 大背景下,浙江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重要 论述为根本遵循,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 发展新空间,推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理论 分析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 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 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 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 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1] 。发展数字经济对现代 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数字经济的高技术性和高融合性打造产业基础 能力高级化

  一是数字经济的高创新、高技术、高安全、高融 合等特点要求发展数字经济必然要有坚实的技术基 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 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 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 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 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2]。

  二是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来自数字技 术的不断创新突破。目前,数字技术涉及最前沿、 最频繁、辐射效应最明显、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创新 领域,成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关键 阵地。因此,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必然带来关键核 心技术的快速突破,进而提升我国产业技术不断优 化和升级。

  2 .数字经济的高渗透性和广覆盖性推动产业链现 代化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高渗透性、广覆盖性的 特点。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产生许多新业 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另一方面,数 字经济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对现有的产业进 行持续的改造和升级,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 支撑。

  数字经济以“虚”促“实”,通过数字化、智 慧化、网络化等手段推动产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一是数字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空间。产业数 字化重塑了产业分工协作,加深了产业间技术的渗 透和融合,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构建产业新生态, 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 要内容和经济增长新蓝海。二是智慧化提升生产和 服务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传统经济体 系中生产、经营、流通、服务等方面的快速、精准 对接。随着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实现数字化转型,会 引发全社会、全产业、全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快速 上升和价值创造模式的重大改进,从而推动生产和 服务效率的大幅提高。

  3.数字经济的实时性和泛在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数字经济浪潮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等手段,市场的参与者通过实时、泛在的互联网数 字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市场的变化,在产 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精准对接。在宏观层面,利用 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向 云端进行迁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动态全产业链 数据采集和分析体系。这有利于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最终实现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 能化和服务化发展。在微观层面,数字技术可以大 幅度降低传统经济中生产、经营、流通、服务等环 节的对接成本。数字经济背景下,需求者对于产品 的需求越来越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数字技术可以 实现对数据的实时感知、采集、存储、传输、分 析、处理和应用,能够让生产者实时、准确地了解 到需求端的动态变化,更加科学地优化产品设计和 资源配置,将传统的单向设计、规模化生产等刚性 思维转向柔性化制造和精细化服务。

  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提出及实施成效

  1.5G网络、数据中心等加速布局,数字基础设施 能级全面提升。

  浙江省通过加快推进5G建设和应用,累计建成启 用5G基站10.5万个,5G手机用户数2121.48万,实现 县城以上区域覆盖、重点乡镇和25%行政村覆盖。同 时,在一些重点领域如工业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开展 融合应用,总计开展5G创新应用项目842个,其中,有 98个项目被工信部“5G+医疗健康”立为应用试点项 目,数量上在全国居第二[3]。

  2 .数字产业规模占比显著提升,实现从应用驱动 型向技术驱动、数据驱动型升级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浙江 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8 .5%,从2014年10940 亿元快速上升至2020年3021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 (GDP)占比从27 .25%上升到46.8%,平均每年提高 3.25个百分点,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第4位。2020年数字 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是2014年的2.46倍,达到7020亿 元,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比从原有的7 . 1%增长到 10.9%。

  3 .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赋能实体经济转型, “制造+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衍生

  浙江省全力构建新智造体系,提升制造业智能化 水平。加快推进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积极打造“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组 织实施规上工业数字化改造行动,截止到2021年底, 总计建设投入应用工业机器人达13.4万台。积极推进 产业集群(区域)新智造试点工作,建成各类智能工 厂(数字化车间)423家、未来工厂32家,企业生产 效率提高47.8%、能源利用率提高16.3%、运营成本降 低20.4%。积极培育“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其 中,累计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285个,各类集成 工业APP开发超6万款。推广“上云用数赋智”集成应 用,45万家企业深度上云、用云。发展“制造+服务” 新业态新模式,全国首个服务型制造研究院正式启用,新增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16个、示范城市2 个,均居全国第一。

  三、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 设的经验及启示

  1 . 以数字产业化走出一条以商业模式创新培育领 先市场,驱动数字技术突破的特色道路

  2014年,浙江省将信息经济列为八大万亿产业之 首予以重点培育,制定出台全国省级层面首个加快发 展信息经济的政策文件和专项规划。随后,根据国家 发展战略需求和自身特点,制定了国家数字经济示范 省建设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五年倍增计划,提出 “三区三中心”的总体建设目标和发展定位,全面建 构了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体系。浙江省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活跃,跨境电商、“云生 活”、在线经济等为代表的各类新业态新模式领跑全 国,为经济增长增添活力。

  2 . 以产业数字化走出一条以低成本为导向,适应 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特色道路

  浙江省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 展,让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得以充分体现,赋能产业提质增效。近年来,浙江省 通过深化推进新型智能制造,快速构建了以“未来工 厂”为方向,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主体的新 型智能制造体系。培育工业互联网生态,加强建设 “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以创建国家级升级工业 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 平台,目前已经基本覆盖标志性产业链、重点传统制 造业和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广“上云用数赋智”集成 应用,培育了一批云上企业。大力发展“制造+服务” 新业态,已培育78 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 台),引领中小企业全面、快速转型。

  3 . 以创新生态构建走出一条以高能级平台建设为 基础,集聚创业创新人才的特色道路

  一是浙江省以杭州为样板,建设“数字经济第一 城”,聚焦打造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科创高地的 宏伟目标,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高能级创新策源 地。全力打造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一系列创新 平台。推进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多维 超级感知等大科学装置建设,着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 力、全国一流水平和浙江特色的全域创新体系。二是 浙江省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和服务体系,鼓励海内外高 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在浙创业创新。产生了以浙 大系、阿里系、海归系和浙商系为代表的诸多创业创 新团队。目前,浙江省11个设区市人才净流入率均为 正,创新生态加速完善。

  四、未来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 优化路径

  1.建设数字科技高效供给体系培育未来产业

  一是打造高能级数字产业创新平台。以之江、湖 畔等重点实验室为抓手,加快建设数字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为数字技术的攻关和突破提供技术支撑;加强 浙江高校开展数字科技“双一流”学科和学科群建 设,为数字科技提供理论指引和人才支持。二是加强 数字科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尖 峰、尖兵、领雁、领航”等计划,聚焦智能计算、新 一代通信与智能网络、新一代智能芯片、量子科技等 重大科学问题和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计算、区 块链等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基础研究专项和产业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4] 。 三是加快未来产业布局。在新一轮科技变革下,先进 制造技术基于机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专业 的知识和信息的全面融合,分别于基础制造技术层、 新型制造单元技术层与系统集成技术层催生了大量新 的产业门类。应对这些新兴的产业门类,浙江省积极 发展量子通信,谋划发展量子精密传感测量、量子计 算、量子芯片等产业;攻关类脑计算,加快类脑计算 芯片、计算机和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柔性传感器、柔 性射频电子标签、柔性显示器件、柔性电池等产业, 并加快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标准研制。

  2. 实施传统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

  充分利用数字经济高创新性、高渗透性、广覆盖 性的特点,对浙江省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在制造 业领域,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 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综合集成产业链、供应链、资金 链、创新链,融合企业侧和政府侧,贯通生产端与消 费端,构建产业大脑,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 生态建设、经济治理提供集成开放赋能平台。二是以 数字化为牵引,全面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数字服务贸易、数字商品贸易、数字 技术贸易、数据及衍生品贸易,创新数字贸易新业 态,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占领全球数字贸易新高 地;推动区块链、大数据与金融深度融合,加快数字 人民币的应用试点,推动金融领域的转型和升级;以 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加速生活型服务业的数字化转 型,通过数字技术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现快速、精 准、便捷、品质化、个性化的生活服务,形成以“一 图两码三平台”为骨干的数字生活新服务生态体系。

\

 

  3.加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与创新应用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既是新动力,也是新生产 要素。一是要健全数据产权制度体系。厘清数据的类型及全力边界,对不同类型数据能够明确界定范围,部 分进行严格区分,将其归属到具体类型,根据具体数据 类型的性质赋予不同的数据权利。综合考虑经济效率和 公共属性,以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基准,以激发数据 资源价值为目标,界定数据产权归属。二是要建立数据 价值评估体系。根据数据的行业、类别、属性等建立数 据教书价值评估体系,为数据开放共享及流通制定、提 供基准,从而提高数据要素参与价值的创造效率,为数 据要素市场发展营造公平合理的环境。三是要探索数据 要素流通体系。应用区块链、数据安全沙盒、隐私计算 等技术推动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实现数据可用不 可见。规范培育市场化数据应用服务主体、公益性数据 服务组织和研究机构,发展数据清洗、建模、可视化、 信用评价等数据服务,培育数据开发利用产品、产业体 系,完善数据创新应用服务生态[5]。

  4.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一是统筹全省布局,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协同。立 足浙江省及各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做好数字信 息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城 市控制性详规等规划的衔接,明确不同地区、功能板 块的职能和发展方向。探索适应于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的投资、建设及评估标准,建立和完善跨部门、跨地 区、跨行业的协同推进机制,统筹政策保障体系。二 是加快后发地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 升网络设施水平、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加快 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 城市,加强先发与后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信息资源 整合共享与利用。三是推进和形成从局部地区先发到 全域蓬勃的新态势。鼓励后发地区、农村地区在数字 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中寻找新机遇。例如,在农村地区 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 养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 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探索创新区域合作发展 新模式,促进区域、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参考文献

  [1] 何玉长,刘泉林.数字经济的技术基础、价值本质与价值构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3):57-66.

  [2] 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求是,2022(2):4-8.

  [3] 郑闽红.数字经济成为浙江经济的硬核支撑[J].信息化建设,2022(3):16-19.

  [4] 尹晓红,胡胜蓉.六大方向锚定浙江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思路[J].信息化建设,2021(7):52-55.

  [5] 倪伟民,孙钰.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塑造发展新优势[J].浙江经济,2021(10):54-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539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