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康养旅游是旅游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是当前国内外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之一。苏州发展康养旅游意义重大,条件突出,前景广阔,尤其在生态、市场和特色上,定位清晰。康养旅游发展应按照“全龄化发展、全业态发展、全链条发展”的模式,提前布局和谋划,强化自身优势,抢占发展先机,抢夺优质客源,从而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战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通过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助推文旅业复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康养旅游;现状;定位;策略;苏州
康养旅游作为旅游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原)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LB/T 051-2016)中对其界定为,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身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能达到自然和谐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它是旅游休闲度假的高级阶段,代表了当前我国文旅业发展的新潮流[1]。
一、国内外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一)国外康养旅游发展概况
欧美国家康养旅游诞生时间早、历程长、发展程度高。先后经历了以“医治”为单一形式的“康”旅游模式、以“医疗资源”为核心及“疗养”为辅助的“康”“养”双轨发展模式,发展成为当前以“康养”元素为主,“旅游”元素为载体的康养旅游模式。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神秘的东方文化、蓬勃发展的医疗保健技术,以及更低的成本,成为举世闻名的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康养旅游已然成为多国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少数国家甚至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
(二)国内康养旅游发展概况
我国康养旅游起步较晚,早期多以出境接受更为先进的医疗技术的医疗旅游为主。2016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促进健康与旅游等行业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标志着康养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2019年7月出台《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让康养旅游受到社会和市场更广泛的认同。2016至2020年期间,我国康养旅游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20%。从区域发展来看,国内已形成以自然资源为特色的成渝板块,以海滨资源为特色的山东板块,以山体资源为特色的黄山板块,以城市资源为特色的长三角板块,以自然资源和民族资源为特色的海南、云南板块,几大康养旅游特色发展区域格局已基本形成。以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为代表的高端医疗类型,以秦皇岛北戴河为代表的医疗+海滨度假/生态旅游类型,安徽九华山风景区为代表的文化修身养性类型,以及以贵州遵义桃花江为代表的复合化、多元化、全龄化类型,国内康养旅游呈现出结合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多元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大健康概念的带动,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情绪,或将助力康养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苏州发展康养旅游的动因和意义
(一)发展康养旅游是贯彻“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加快发展康养旅游,将生态本底转化为发展优势,既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是协同推进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两大建设的最佳着力点。苏州发展康养旅游,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发展大势,落实“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两大国家战略决策,是坚持绿色发展、绿色跨越,用好绿色资源、推进绿色发展的科学选择。
(二)发展康养旅游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长三角是我国最大的康养旅游市场之一,苏州是长三角中心区域城市。苏州发展康养旅游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深入接轨上海、提升开放层次,向海发展、赋能未来的实际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目前已形成较好基础的综合交通体系及产业发展体系优势,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地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实现产业互融互促。
(三)发展康养旅游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2.64亿人,占18.7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医疗、休闲、旅游方面,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有所医、高品质的休闲度假已经成为大众的普遍追求。发展康养旅游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的现实举措。
(四)发展康养旅游是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科学选择
当前,康养旅游在我国国内仍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据统计,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0%,而我国大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5%,健康产业市场刚性需求将呈井喷式地增长,未来空间极其广阔,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3]。苏州生态环境好、生态产品优、生态系统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发展康养旅游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五)发展康养旅游是助推文旅业复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文旅业全线收缩,遭遇寒冬,但也提供了一个“去无效产能、调产品结构、提发展质量”的缓冲期,能否转危为机,关键在于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能否围绕旅游者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旅游和休闲需求建立有效的旅游供给体系[1]。康养旅游这种以追求健康为核心诉求的休闲旅游形式,将极大可能成为疫情后的旅游热点,助推文旅业复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三、苏州康养旅游发展定位分析
(一)苏州康养旅游发展的基础
以往的康养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类和人文类。自然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各类自然资源,如山水型旅游景区。人文类则包括传统和现代的康养资源两大类,传统的康养资源主要是康养文化传承,例如传统的康养美食、民俗等;现代的康养资源主要包括体育、休闲度假、养老、生命健康、现代医药等,例如旅游小镇、现代健康养老产业园、体育项目、医药产业园等。随着康养旅游发展演进,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将形成综合类的康养旅游资源类型,如旅游度假区等。当前,苏州现有的康养旅游资源,以第二、第三类为主,且近年来皆有一定的发展。
例如,2016年,隆力奇养生小镇、李良济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获得苏州旅游创新产品称号;2019年,“小小中药师”文化体验站获旅游创新产品称号;2020年,“李良济小小中药师研学游”被认定为“苏州市旅游创新产品(业态)”。瑞颐养老社区,作为旺山文旅风情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旺山景区、张桥湿地公园、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江苏最美乡村、环秀晓筑养生度假山庄等,构成吴中太湖旅游区特色化旅游载体。
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推出包括太湖48小时康体养心周末游线路、太湖12小时舌尖寻鲜、太湖24小时元气潮玩等在内的周末康养主题游线路。
同程旅居打造全域太湖旅居基地签约,打造全国首个汉服文化全域旅游度假区,与苏州太湖湖滨生态湿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渔洋山景区、太湖湖滨湿地)合作,苏州太湖太美文旅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州明基医院有限公司、苏州禾泽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建立“太湖明基康养中心康疗项目”等,太湖度假区康养旅游产品成为其旅游产品体系中重要一环,逐渐走入旅游者视野,并成为旅游创新产品的典型代表。
阳澄湖半岛主推出的国家级三大赛事和常年品牌活动,体育旅游与康养、康疗项目为旅游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以及丰富的度假体验。未来,阳澄湖半岛将把丰富康体产业作为主要工作内容,继续按照“体育+健康”“体育+旅游”“休闲+旅游”等不同需求,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等融合业态的发展,强化精品体育赛事、高端康养康疗等现代化的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和产品定位[4]。
(二)苏州康养旅游发展的定位
1.突出生态优势
要强化对苏州生态优势、公共基础服务、文化特色、全域旅游等方面的宣传。以苏州太湖、苏州阳澄湖、虞山尚湖三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辐射点,建立特色化康养小镇。在康养旅游发展中,坚持底线思维,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强化康养产业项目环保审批,要把保护和恢复生态、湿地、森林系统放在第一位,坚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为代价来换取项目,始终保持康养旅游发展生态性的底色。
2.突出高端引领
“瞄准高端客户、打造高端产品、抢占高端市场”,依托长三角优质客户资源,打造世界级生态会客厅、康养休闲地,建设高水平的项目,满足高品质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高质量消费供给。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康养中心、世界级康养旅游目的地、健康活力运动城市等形象[5]。
3.突出本地特色
苏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在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成绩斐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康养是康养产业的一种重要方式。江南文化、太湖文化、红色文化等都是苏州的代表性文化。要重视文化的感染力,深层次挖掘其内涵,提炼出一批核心元素,与康养理念融合,赋予产品以灵魂,开发推出一批内涵丰富,可体验、可传播的康养文旅产品。依托昆曲、古琴、缂丝、苏绣等非物质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康养文化、历史展示馆、博物馆,引入趣味性、知识性、时尚性、互动性元素,延长康养旅游产业链,实现价值倍增效应。
四、促进苏州康养旅游发展的策略
苏州康养旅游发展应按照“全龄化发展、全业态发展、全链条发展”的模式,将旅游消费力与康养产业效应高度融合,促进农林文旅康一体化发展,养生、美食、民宿、休闲多业态共生共荣,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康养旅游发展态势。
(一)康养旅游全龄化发展
康养不等于养老,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精细化,除了老年群体,以医疗康复为目的的疾病人群、养生保健为目的的中青年人群、美容美体为目的的健身人群、追求高质量服务为目的的妇孕婴幼人群,也成为康养产业新兴的消费群体[6]。因此,苏州康养旅游发展应将视野放宽、放远,将格局做大做强,着眼于服务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着眼多层次、多样化和多维度需求,努力拓展产业的包容性和延伸性,培育出适合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群体,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文化等多元化功能融合的康养旅游产业。
(二)康养旅游全业态发展
苏州康养旅游应坚持以康为方向,以养为过程,聚焦全业态,重点关注养老、养生和养心三大重点。建设以老年群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康养小镇,重点打造旅居养老服务、专业化医疗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服务保障产业项目。建设休闲度假区、养生主题餐厅、房车营地、户外拓展基地等,开发保健、养生、运动、休闲、旅游等多层次全方位产品或服务。构建森林养生、度假养生、膳食养生、药食同源、运动养生、休闲养生等产业生态链。建设文化场景、田园生活、亲子乐园等项目,开拓养心业务领域和服务方向,通过文化熏陶和心灵陶冶对消费者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进行养护。
(三)康养旅游全链条发展
苏州康养旅游发展,应优先发展康养+休闲旅游、康养+绿色食品、康养+高端医疗等领域,重点打造康养服务业、康养农业相关板块,形成全链条发展态势。在客源争取上,应优先满足本地客群,逐步挖掘周边客群、长距离客群、旅居式、候鸟式养生养老客群、旅游休闲人群等,满足不同消费意愿和需求。以太湖、阳澄湖等大型康养旅游基地的建设,带动一批中小型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双驱动。
五、结语
康养旅游是当前乃至后疫情时代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苏州应提前布局和谋划,强化自身优势,抢占发展先机,抢夺优质客源。为此,苏州应尽快制订市域范围内的康养旅游发展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内耗,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全市要加大组织推进力度,齐心协力、全力服务保障康养旅游项目建设;优化政策支持措施,在土地供给、政策扶持、人才引进、政务服务、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制定康养人力资源培养长效机制,对相关高校及学生提供系列激励政策,储备康养人力资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建设,完善餐饮、商业、酒店、商业、休闲配套,打造长三角康养旅游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戴金霞.常州市康养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佚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2):5-20.
[3]黄雪莹,梁儒谦.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N].中国旅游报,2020-02-28(003).
[4]崔炜.打造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康养小镇[J].中国社会保障,2019(6):64-65.
[5]李成红,轩福华.基于文本分析的温泉康养目的地形象感知[J].现代商业,2021(10):60-64.
[6]李珊珊.后疫情时期江西康养旅游差异化发展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5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