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企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培训方式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1 11:34: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培训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结合企业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探讨和分析了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进行培训的六种方式及其优缺点,并结合以往培训项目分享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以供各科研单位参考借鉴。

  关键词:企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培训方式

  一、前言

  企业科研单位如何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出,关键在于科研人员,只有科研人员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才能有力地支持各项科研生产工作,因此,对科研人员的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培训的实效尤为关键。科研单位应始终坚持“全员培训、终生培训”的宗旨,以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辅之必要的素质、技能培训,在保证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尊重科研人员的个性发展与需求,通过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工作技能。本文结合某科研机构近年来对科研人员开展的培训项目,从新的角度对培训方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成功的经验以供各企业参考。

  二、培训方式的重要性

  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使被培训者更易接受。教育与培训是两个关联的概念,教育内容的重点是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强调基础性系统性,教学方式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授课方式,而培训内容的重点是要解决怎么做和谁去做的问题,培训内容强调专业性,针对性强,且注重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培训方式则更灵活多样。在实际培训中,培训方式通常将教学方式包容进来。培训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培训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企业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培训资源,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所需要的培训方式,可以达到用最少投入得到最高回报的效果。

  三、科研人员培训的六种方式

  科研人员的培训种类可以分为综合类培训和专业类培训,针对不同种类的培训需要选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综合类培训:主要包括管理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训、专业英语培训、计算机办公软件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和新员工入职培训等。通过以上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满足科研生产需要、岗位职责需要和员工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此类培训通常采用专家授课、网络培训等方式。

  专业类培训: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培训、专业技术软件培训、资质取证培训及资质继续教育、地质考察以及应届毕业生现场实习等。此类培训通常采用专家授课、技术讲坛、集中实操、现场实践等培训方式,通过以上培训,使员工了解、掌握业务领域的发展情况和新知识,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更好地完成科研生产任务。
 
\

  (一)“请进来”的直接传授性培训

  科研单位应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策略,邀请各行业专家对科研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综合培训。具体形式主要包括讲授、专题讲座、研讨等。其中,专家讲座是企业普遍采取的培训方式,科研单位紧紧围绕正在运行的科研生产项目,邀请专业“大咖”来举办讲座,一方面,为解决科研生产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另一方面,可以拓宽青年技术人员眼界。同时,可以给培训“加点料”,在专业技术培训的同时,可以安排“科研心得专家谈”等环节,请主讲人加入一些个人阅历、人生见解、创新方法等内容,这既有助于增加培训的“趣味儿”和“人情味儿”,又可以提升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员工的综合素质。举办“科技创新专家说”的培训,邀请院士等大咖讲授专业知识,分享科研经验、创新经验,可以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参训人员既增长科研创新的借鉴经验,又能感受老一辈专家的浓浓情怀,对个人的职业规划乃至人生之路都能起到指点作用。此类授课贵精不在多,缺点是效果容易受讲师授课水平的影响,且学员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

  (二)“走出去”的现场实践性培训

  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科研人员到生产现场去,开展一些现场实践培训,培训内容除了有一定的理论课程之外,大部分是实用性内容,强调“学会正确使用”,而不是公式化的推导。此类实践性培训可以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实际需求,对科研人员而言,可以夯实其专业基础;对企业发展而言,科研人员结合现场的问题和需求进行项目立项和科研,可以促使科研成果更好地落地、更切实地解决生产实践难题,真正做到“科研来源于生产,科研服务于生产”。“走出去”的现场还包括其他优秀企业,科研人员去考察交流培训,对标同行业技术,借鉴先进经验,在感悟中学习提升。而针对新入职员工,开展为期1-2年现场实习培训,既能让新员工全面了解企业业务,又能为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打好坚实的基础。该方式的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且由于参与此类培训为参训者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参训者可能成为其他企业“挖角”的对象。

  (三)“集中+高强度”培训

  为了夯实科研人员专业基础,提升某一专项技能,可以利用外部专业机构对科研人员进行“集中+高强度”的培训,场地可以在外部,也可以在内部。如资质取证培训、技术专项培训、软件集中培训等,时间应3天以上。“集中+高强度”的培训有助于夯实基础,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同时“理论结合实战”的模式也能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开阔思维,有助于打破常规工作思路。该方式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
 
\

  (四)“师带徒”培训

  该方式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有计划、有流程地对新员工采取“导师培养制”,即“师带徒”,帮助新员工尽快完成由“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实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传承,时间1-2年。导师要求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丰富的科研、管理工作经验。导师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对所指导的新员工进行理论辅导、业务技术指导、思想交流、职业道德教育等,帮助所指导新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新员工的成长等。该方式可能存在有些师傅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不愿倾尽全力的情况。

  (五)“内训师”培训

  如内部首席、专家授课,内部讲师对本企业比较了解,能给企业留下他们宝贵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以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案例来授课更能引起学员的兴趣。该方式的优点是使用内部讲师比聘请外部讲师成本更低,同时有利于员工之间资源共享、增强沟通,缺点是内部讲师缺乏专业授课技巧,无法保证课程效果。

  (六)网络培训

  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利用互联网对员工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不受场地时间空间等限制,信息量大,新知识、新观念传递优势明显等。常见的有两种方式。

  建立网络学院:企业通过创建专门的网络平台,将一些通用的专业知识课程上传内部网络学院,通过电脑端、手机端方便快捷的进行员工培训,员工可以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灵活掌握学习进度。企业也可及时、低成本更新培训内容。“内训师”开发的课程即可上传网络,反复观看使用,但专业技术类课程一定要经过内部严格保密审查,不得涉密。该方式要求企业投入大,成本高,不适合技能类培训,且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疑问和难题很难及时解答。

  远程网络授课:利用直播平台,学员在相应的直播时间准时听课学习,课堂中也可以通过评论发言即时与讲师互动,例如,远程英语口语培训、钉钉、腾讯会议直播授课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培训采用了此种方式,即可避免人员集中,又能节约培训成本。同理,进行网络直播的专业技术课内容不得涉密。该方式存在监督性差的缺陷。

  四、结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获取长远的发展,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新时代下,企业培训形式多种多样,要想使培训达到最佳的效果,让培训能够有效落地,首先,在培训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调研科研人员的培训需求,真正做到因需施教;其次,要根据不同培训种类,选择合理的培训资源,做到因材施教;然后利用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来开展培训,让培训真正有效帮助科研人员实现知识的吸收及转化,进而提升科研单位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建明,肖文惠.谈林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有效方式[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3-5.

  [2]马涛.6σ管理培训方式与人力资源培训[J].经济与管理,2005,19(4):44-46.

  [3]孙理军,聂鸣.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的激励机制[J].科研管理,2002,23(4):114-119.

  [4]方凌云.企业之间知识流动的方式及其测度研究[J].科研管理,2001,22(1):6.
  
  [5]晏秋阳,曹亚克.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模式的探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S1):21-23.

  [6]雷婉,王正茂.石油企业科研人员专业英语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J].石油人力资源,2017(3):64-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4747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