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自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 台了有关规划与政策,很多地方的项目已经启动和实施,作 为新一轮经济大潮的引擎,各行各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 积极寻求参与。地勘企业近年来处于转型发展窗口期,新型 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本文从地勘企业 的行业特点阐述了地勘企业融入新经济建设的优势与可能遇 到的问题,有助于相关管理者的认识与决策。
关键词:地勘企业;新基建
自2018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以来,全国不同省 份和地区相继出台了投资计划,至2019年底,计划投资 总额近40万亿元。面对数十万亿元的新型市场, 以及其 后期可能孵化出的新消费、新制造与新模式发展预期,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然成为数字经济的源动力,引领新 经济未来发展大潮。而全国各的地勘企业,正面进行着 历史性重大改革任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对地勘 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地勘企业生存环境及现状
地勘企业几近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而发展, 数十年来,他们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的地勘人精神, 不畏艰苦、发奋图强,完成了队伍从小到大,资料从无 到有,技术由弱到强,成果由少到多的逐步转变,勘探 了我国急需的煤炭、磷、钾、硫、煤层气等多种矿产资 源,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除此而外,还建立了我国首批煤层气参数评价、钻 获了陆地可燃冰、发现了大型铀矿等;在传统业务基础 上,建立了大型测绘与地理信息数据库,开拓了地下空间探测等新型社会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资源、能源需 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成为 主导,绿色能源需求催生绿色开采与利用,国家对矿业 勘查投资从2012年起逐年减少,到2018年底,总体下降 高达60%, 传统能源勘探市场萎缩严重, 而从业人员经过多年的积聚,已经汇成了一支庞大队伍,僧多粥少, 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地勘队伍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 挑战。作为资源探采产业链的最前端,地勘企业只是一 个极其微小的公益性服务商,他所获取的回报是整个产 业链中最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因为没能分享勘探成果 利益,地勘单位几乎没有积累,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 代,没有积累的短板逐渐显现并被放大。鉴于此,全国 多数地勘企业为挤占市场份额,近几年主动求变,从思 维创新到管理创新, 再到科技创新, 逐步实现对接国家战 略、对接技术前沿、对接市场需求、对接生产现场的良好 态势,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市场,在不断改革实践中谋求 生存与发展。为了减少同质化竞争,减轻包袱,实现有效 对接市场,实现转型升级,选择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并购重 组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善管理机制,推动市场化进程,但未来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二、地勘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优势
随着十九大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 下,原本参与国际化经营相对较弱的地勘企业,实际上 迎来了国内新的机遇。在国家“双碳”战略要求下,绿 色发展倒逼绿色勘查,高质量发展倒逼转型升级,地勘 企业融入新基建已然成了必备选项。
现有的地勘企业, 多是从煤炭地质勘查业发展起 来的,已从单一煤炭、化工地质勘查发展到覆盖全资源 探采、全服务区技术支持和全产业链跟踪的多功能综合 性兼技术服务与工程施工于一体的独立市场主体,已经 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国家各时期的重大战略。通过参与国 家的重要项目、重大工程勘探及建设,不仅仅积累了工 程与技术经验,还开阔了视野,改变了思维方式,培养 了人才,更新了装备,等等。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 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与其他实施主体形成优 势互补。一是依赖地勘企业在其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 有效实施绿色探采、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资源与环境承 载力评价等工作,从专业角度完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 前置性工作;二是利用地勘企业在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危废处理、水环境修复治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生态环境;三是依托地勘单位在航空测量、航天遥感、数字测 绘、信息处理等领域的技术特长,尤其是在地理信息收 集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能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 要支撑;四是发挥地勘单位在岩土工程勘察、岩土施工 的成熟技术及市场信誉,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涉及 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公共铁路交通、地质灾害预警、城 市地下管网、采矿区地下水防治等各方面建设中发挥作 用;五是充分利用地勘企业在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 评价与修复治理,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和土地整治等方面 提供一揽子技术及工程服务,为提高国土空间利用率, 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优选用地。地勘企业几 十年来所积累的技术、设备、人才和地质资料是服务于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因素。
三、地勘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优势
地勘企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磨砺, 除了探明了国 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大量矿产资源外,还培养了一代又一 代的专业人才,升级了生产所需要的装备,储备了大量 的地质材料与数据,完成了具有独特技术特点的产业布 局。在信息化泛存,信息为王的今天,足可以构建以地 质勘查为主要功能架构的绿色勘查和开采工程、矿产资 源综合利用、矿山环境治理与综合开发利用地质大数据 平台,主要开展国家地质勘查数据库建设、矿产资源绿 色勘查和绿色开采、洁净煤和煤系共伴生矿产综合开发 利用、关闭矿山资源开发和环境整治等技术研究与产业 示范,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水污染治理等。同时,可以 将多方向技术整合为系统性研究,在更大范围内完成系 统性解决方案,从单一问题处理发展为综合问题处理; 从地下项目延伸至地上甚至空中,形成全方位、全要 素、大规模、高科技、数据化的产业研发基地。可以充 分运用现有地勘人力、科技、设备、资料资源,再投入 适当的启动资金,联合社会资源,可以建成具代表性、 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 室,研究探索并服务于社会需求。在充分加强“产学研 用”一体化运用基础上,灵活运行机制,创新商业模 式,吸收社会高端人才,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能够推动 绿色开采、智慧开采、能源高效利用与透明空间和数据 空间的发展进程与实施。
四、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思考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未来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支撑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已 经成为社会共识,这必将引发数字经济红利的再分配, 而其所涵盖的产业特点,定会带来新的问题与思维变 量。一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如何实现点与面的协 调与统一,怎样做到兼顾东西部均衡发展,以减少新业 态下的地区性落差;二是传统基建生产要素(劳动力、 资金、土地等)如何实现效能升级,达到优化、节约、 高效,而不是此前简单生产模式的重复;三是如何破解 新的价值创造与分配模式可能形成的新的行业垄断,以 便让更多企业参与新经济周期的红利分享;四是如何实 现融投资方式的创新,改变企业负债模式,降低借贷风 险,实现新业态下的投入与产出的健康循环发展;五是 如何解决充分市场竞争与有序政府推动的协调关系,兼 顾对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而又非产业主导企业 实现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通合作。
针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与发展, 在保证市 场充分开放的前提下,兼顾社会均衡发展,赋能国有地 勘企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是要明确建设 主体责任,细化相关管理条例,减少人为操控空间,在 市场准入中不设置非必须门槛,以保证新产业市场竞争 环境的公平公正;二是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论证及 编制评价体系时应有地勘单位参与,以减少和避免地质 灾害对项目建设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及投资者 利益;三是在推动国有企业混合协同创新发展时,可把 国有地勘单位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加 以考虑,以新产业赋能改革实践,助推地勘单位转型升 级发展;四是地勘企业自身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引 进,不能故步自封、坐吃山空,需要从独特行转为高端 产业作为储备;五是要加强地勘企业管理者思维方式上 的转变,灵活机制,创新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具有核心 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1] 赵平,于运强,赵彦雄,等.中央地勘企业六大管理创新助推转型升级[J].创新世界周刊,2020(11):60-75.
[2] 张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品牌建设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1):207-209.
[3] 高淑辉.融入新基建 实现新发展[J].中国道路运输,2021(4):57-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3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