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国有企业在改制后面临自主管理经营发展和应对 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改制国企需要及时对管理体系进行 改革,以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综合能力,并有力应对内部 外压力。本文结合转企改制国有企业的特点,探讨其管理 体系改革的框架和实施策略,以期为此类国企管理改革和 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改制;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创新
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有大量国有企业、事 业单位通过资产重组和体制改革重新组建股份有限公司 或有限责任公司,提高了国有资产运作效率,激发了国 有企业的经营活力。在这一背景下,改制后国有企业必 须提高管理效能,一方面,要达成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 和运营优化的目标,另一方面,要适应全面市场竞争的 外部发展环境。因此,改制国企必须及时对管理体系进 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改制发展目标、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改制国企的内外部变化及其对管理体系改革的要求
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方面的环 境都有明显变化,这对其管理体系改革提出了新的要 求。具体来看,改制前后国有企业内外部变化主要集中 在三个方面:一是受约束的法律出现变化,改制后国有 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约束性法律从《企业法》转变为 《公司法》,这是由于改制后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发生直 接变化,这也将导致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资金制度发 生变化,其中资金制度变化使得企业需要对外部投资者 的利益负责;二是企业内部各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出现变 化,改制后国有企业关系以国有资产为中介,从以往的 上下级关系转变为总公司和分公司关系,这种关系模式 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模式也会随之变化,基层生产经 营部门的自主权和经营管理责任同步提高;三是企业劳 动关系的变化,改制后国有企业工作者身份发生变化, 其同时是企业所有者的组成部分,这能够提高企业员工 的主体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企业也需要根据内部环境变 化建立新的考核机制,提高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效果。
从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要求来看,事业 单位转企改制、原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目标都是为了明确国有资产产权责任,推动行政力量与国有资产经营的 分离[1] ,使国有资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更 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发展空间。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也能够 在自主发展和竞争中不断将先进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融 入自身管理体系当中,推动国有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 高国有资产的长期运营和盈利能力。由此来看,国有企 业改制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也必须以改制后企业的发展环境变 化、发展目标要求相匹配。
二、改制国企管理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关系与组织结构层面的管理体系改革
劳动关系的变化是国有企业改制后最基本的内部变 化,这种变化首先受投资方式和组织关系变化的影响。改 制后成立的股份制公司或有限制责任公司不再采用类行政 的层次管理体系,公司法人主体具有独立性,企业法人、 委托代理人需要确保企业职工对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 贡献作用,因此必须对长期沿用的人事制度、编制制度等 进行改革,确保企业对职工管理的效力。
投资方式和组织关系的变化直接改变了职工与企业 之间的关系。改制后企业的劳动关系需要在协商的基础 上(暂时)先行解除,对职工劳动合同进行变更或调动 职工工作岗位,由此保证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稳定地向现 代企业的劳动关系过渡。在这一前提下,国有企业对劳 动者的评估方式需要同步调整,从以往以人为核心的评 估转向以“岗位与人结合”的评估,更关注职工在具体 岗位上的价值[2] ,从而实现对岗位和人的综合调整,使 企业能够更充分地挖掘人力资源价值。
所以,在改制后国企劳动关系和组织关系变化的背 景下,企业首先要建立新的用人制度,使之与新的劳动 关系匹配。在此处基础上企业要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改 革:一是企业部门结构调整,要建立并完善自主决策机 构,不断发展并完善企业自主调研、分析和制定决策的 能力;二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动态化管理发展, 在改制后的早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过程中探索岗位调整 方案,更充分地利用人才资源价值。
(二)人才培养与发展层面的管理体系改革
改制后国有企业需要适应现代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 的市场化选择模式,要在岗位动态化管理的基础上构建组织内部的人才良性竞争与发展体系。这需要国有企业 对以往的人事系统进行彻底的改革,完善企业职工的引 进和退出管理机制,建立新型岗位竞争机制,以绩效竞 争驱动逐步取代传统的职称与工龄驱动,有效提高职工 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奉献精神。在此基础上,企业还需要 加强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全面优化,进一步深化人才培 养机制改革,构建更为公平的人才发展制度。
在人才培养方面,改制后国企应对人才培养管理进 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建立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将 人才培养与职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高度融合,结合人才 特色能力和企业具体岗位需求实现精准的人才培养,既 满足职工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满足企业对专业化人才的 需求。同时,要完善人才培养渠道,完善师徒制、内部 培训、派遣学习、在职学习、脱产学习等渠道,为职工 提供更全面的发展渠道。
(三)经营发展与内部激励层面的管理体系改革
改制后国有企业获得了更高的自主性,其需要在市 场化竞争环境下自主发展。所以,改制后国有企业的管 理与决策权利和管理责任压力出现了同步增长,企业管 理者必须全面推进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的深化改革。
在具体改革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的生产 及经营管理方法。基于战略发展目标的指导,对原有管 理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提高内部生产管理流程的透明化 与标准化,对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精益化改革,提高生 产经营管理的综合效率[3] 。及时引入现代化的市场竞争 与营销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 业总体竞争力。
在完成初步的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后,企业要进一步 完善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体系。分别面 对部门和岗位职工进行考核,例行绩效奖惩和港台机 制,全面推进内部良性竞争环境发展,全面提高企业内部活力。
三、改制国企管理体系创新的主要路径
从改制国企管理体系创新的实践层面看,各类管理 体系创新难以并行推进,在此笔者建议改制国企也按照 以下流程逐步推动管理体系改革创新工作。
(一)以企业战略发展与业务管理体系创新为开端
改制后国企的管理体系改革要有明确的目标作为引 导,这需要企业管理者重新认识战略发展和业务管理目 标。因此,改制国企管理体系的创新要以战略发展和业 务管理目标创新为开端。
改制后国有企业应及时对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在改制之前,其组织前身在自身发展和管理中缺乏主体决策意识,多数情况下都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来开展各 类工作,较少考虑市场环境问题和经济责任问题,改制 后国有企业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发展和 竞争,其需要自行处理来自市场产品人才等方面的诸多 挑战。对此,改制国企必须转变企业经营和发展观念,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观念的基础上, 要及时调整战略发展目标,明确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市 场规模与持续盈利发展等战略目标,为此后企业管理改 革等奠定良好基础。
(二)以生产与经营业务管理模式创新为核心
改制后国有企业在战略指导下完成业务管理体系创 新后,要结合未来市场化经营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加 强核心生产与经营业务管理模式的深化创新。
首先,要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设计与生产 经营管理创新。改制后国企要深刻转变对市场供需关系 的认识,企业管理者需要意识到在市场化竞争环境下客 户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高度重视市场需求的调 研,做好精准供给。对此,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经营 管理方面需要调整管理模式,从主观判断转变为需求调 查与研判,尊重客户主体地位,实现对产品设计和生产 经营过程服务的动态优化。
其次,要注重生产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改革。改制后 国企需要以战略发展目标为指导,对生产经营管理任务 进行细化分类,进而对部门与岗位设置、管理责任配置 等进行优化,提高各项管理的专业性,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率。
(三)以企业文化和内部服务管理创新为保障
改制后国企可以加强企业文化发展和内部服务管 理,为今后管理体系深化改革提供有效保障。首先,要 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全面预防不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冲 击,凸显国企在人性化、公平性方面的特色,提高组织 内部凝聚力,增强企业发展是硬道理。其次,要不断完 善企业内部服务,在组织内部分工不断细化的前提下提 高内部协作能力,构建更为和谐的协作环境,为深化管 理改革提供良好前提。
参考文献
[1] 陈永杰.中国地方政府经营的结构变迁与制度逻辑[J].河南社会科学, 2020(1):43-51.
[2] 沈丹,刘建忠.新形势下转制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11):14-15.
[3] 丁扬雯.浅谈改制后勘察设计院的经营管理[J].现代企业,2019(12):36-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34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