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和应用意义。方法从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间实施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中选取56例参与本次研究,并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28例,对照组28例。在剖宫产产后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患者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43%高于对照组78.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率7.14%低于对照组28.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实施剖宫产产后为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发生出血的几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剖宫产产后护理;护理满意度;出血率
本文引用格式:高杰.探究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和应用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308.
0引言
妊娠、分娩在临床上属于最为常见且自然的生理反应,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便让整个妊娠过程变得极为复杂,因而提高胎儿与母体的并发症发生率[1],进而导致临床剖宫产手术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在剖宫产手术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患者不仅面对手术意外风险、麻醉风险、远期影响等,同时,还面对出血风险。剖宫产分娩与自然分娩相比,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量,而导致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为患者子宫收缩乏力[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间实施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中选取56例参与本次研究,并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28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3-38岁之间,平均(30.51±3.42)岁,怀孕周期在36-41周,平均孕期为(38.54±0.43)周;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1-39岁之间,平均年龄(30.54±3.48)岁,怀孕周期在34-39周,平均孕期为(36.75±0.53)周。对比两组患者孕期、年龄等一般资料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在剖宫产产后,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主要内容为:
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在手术前会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因素,这也是在术后导致患者出现宫缩乏力的主要因素,病理因素仅是其中一部分因素。因而,在整个剖宫产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护患沟通,通过健康宣教的方式让患者充分掌握患者的不良情绪,对患者疑问进行有针对性解答,缓解其各种负面情绪,让其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同时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
产程护理: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需协助麻醉师完成麻醉处理,但是在此之前,医师应该了解清楚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者是否对麻醉药过敏。在手术开始前,予以患者心电图监测、吸氧护理。护理人员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需对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进行严密监测。同时准备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在剖宫产中胎儿分娩出后,护理人员需及时为患者实施缩宫素、止吐药护理。在产后2小时,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最高,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严密观察,一旦发生异常现象,应及时报与主治医师,并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如通过按摩患者子宫的方式,促进其子宫收缩力的恢复。
剖宫产产后出血预见性护理干预:若患者在产后出现出血现象,护理人员应进行积极评估,并且对病因进行分析,评价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同时,及时为患者建设两条静脉通道,予以患者输血、吸氧护理,保持其血氧饱和度的稳定性。如果患者出血情况紧急或程度严重,医护人员需要及时为患者实施子宫缝合术、双手压迫或宫腔纤维条填充等方式进行止血处理。经过一系列操作,通常情况下可以有效止血。
1.3观察指标
1.3.1在研究对象出院前,让其在本院特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上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评分在85-100分之间为非常满意,评分在60-85分之间为满意,评分在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3.2根据患者在剖宫产产后的生命指标和出血情况,评定患者发生出血的几率。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20.0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n(%)]表示计数资料,并用2检验,若所得比较值P小于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43%高于对照组78.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观察组患者出血率7.14%低于对照组28.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相较于自然分娩而言,剖宫产分娩方式会增加患者产后出血量率,同时提高产后出现大出血的几率,这在临床诊疗中也是与较为严重的产科并发症[3]。从本质上分析,导致患者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为宫切口出血、子宫收缩乏力、血管破裂等,剖宫产术后患者发生出血的几率要远高于自然分娩的患者,这其中也包括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心理变化情况[4]。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43%高于对照组78.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率7.14%低于对照组28.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实施剖宫产产后为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发生出血的几率,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新格.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7):169-170.
[2]郭玉丛.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护理中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28):145-146.
[3]廖学.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3):3082-3082.
[4]刘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0):161-1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1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