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中医妇科急症,不同于内科急症,妇科急症病势危急多变,临床上分析发病的原因,辨别病变的部位,查明病理的特点,区分病情的轻重,才能正确指导救治措施。
关键词:中医妇科;急症;辨证要点;诊察特点
本文引用格式:刘莹莹,赵永艳,陆兴玲,等.浅析中医妇科急症病辨证要点及诊察特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244,246.
1中医妇科急症辨证要点
1.1辨肝肾
“女子以肝为先天”,妇科病多与肝肾相关。清代名医王蒙英强调女子月事不调多伴随诸症,临证时“勿忘于经期,勿拘于经期”[1],需分清轻重缓急。肝藏血,主疏泄,如暴怒伤肝,可引起吐血、衄血、子宫出血等。治疗经行腹痛、呕吐等症,需考虑此乃女子肝阴素亏,经行肝气横逆而发诸证,急则治其肝气横逆之表,缓则养肝肾阴虚之本,临床多先疏肝理气、缓急止痛、和胃止呕之法。肝阴不足,阴液亏损,可导致肝风内动,出现视物模糊、眼底出血,治宜育阴潜阳,养血熄风。肝郁化热,临床可见头痛、头晕、耳聋、目赤、狂怒等症;如肝火化风,可引起抽搐,治宜疏肝理气,清肝熄风。
《傅青主女科》言“盖肾气一虚则水不能生木”[2],在月经病急症治疗以及安胎治疗时,肾是关键。《医经秘旨》曰:“诸病皆治其本,唯中满与大小便不利,当治其标,以症之危急”。肾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临床常见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等,治宜滋阴潜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常用药物有地黄、玄参、麦冬、知母、龟甲。肾阳虚可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畅或小便频数,一般可见于崩漏、带下病等症,治宜补肾助阳。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鹿茸、肉苁蓉等。
1.2辨脾胃
《兰室秘藏》云“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经漏不止”[3]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且脾统血,临床应注意顾护胃气。脾胃乃阴升阳降,水升火降,气升血降运动的枢纽[4],脾统摄周身血液,使之循经运行。脾气虚则不摄血,致血不循行而妄行于外,可发生各种出血性疾病,如便血、崩漏。临床常用归脾汤以益气健脾。
1.3辨寒热
寒热八纲之一,任何急症病变,均有寒、热之别。急性病变所表现出的寒证,由素体阳虚,复感阴寒之邪,或久病阳虚阴盛所致,又有表寒、里寒、虚寒、实寒之别,可结合其他纲来分辨;《素问·阴阳别论》[5]急症病变所出现之热证,则多由外感阳热之邪,或内伤阴亏化热所致,又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之别,也应进行分辨。产褥瘀血,发热恶寒,下腹压痛、痛处不移,恶露有味,或伴有血块,脉洪滑或数,舌红苔黄,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盆腔脓肿、外阴炎等常表现此类症状。蒸乳发热,乳房红肿有块而发热恶寒,甚者寒战、头痛,治宜活血解毒,内服活血解毒汤,外敷金黄膏。
1.4辨虚实
《竹林寺女科秘传》曰“久崩成漏,远年不休,此中气下陷,下元不固,而虚之甚者也”[6]急症之实,多由突感外邪而骤发,即“邪气盛则实”。常见发热、恶寒、无汗、局部胀痛拒按、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实有力。“治病有一定之法,而无一定之方”,临症虚实夹杂,需审因辨证,灵活定法[7],急症之虚,多为机体正气不足所致,即“精气夺则虚”。阳气虚者,多见面色㿠白、精神萎靡、神倦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脉沉迟;阴血虚者,则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骨蒸盗汗、烦躁少寐、舌红少苔、脉细兼数。
1.5辨气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赖气以运行,气以血为依附;气伤则血伤,气病则血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热则血热而流溢,气寒则血寒而凝滞;气逆则血逆,气陷则血陷。女性由于经、孕、产、乳易于耗血,致使机体处于血不足而气偏盛的特殊情况。因此,治妇科疾病,促使气血协调,冲任通盛,督带固摄,则经、带、胎、产诸病自可顺利治愈。不过在临证时又要分清是血分病变为主,还是气分病变为主。气病概括为“气虚”、“气滞”,气虚常是脏腑功能衰退的病理现象;气滞是脏腑功能气的流通发生障碍。气虚以疲倦无力和脉细无力为主要证候;气滞以疼痛、胀闷为主要证候。由于“气”属于“阳”的范围,所以气虚与阳虚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主要不同点是阳虚则生寒,出现寒像,虚的症状也更为突出。血病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出血”。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舌淡是血虚最主要的证候;《备急千金要方》曰“瘀血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8]。疼痛部位固定或有肿块,出血有血块,血色紫暗,脉涩,舌边有瘀斑或色紫,为血瘀的主要证候;出血量多、色红,皮肤出现红色斑疹,为血热的主要证候。血属“阴”的范围,所以血虚与阴虚的证候有相似之处。但是,阴虚有“热象”,而血虚无“热”象。
1.6辨疼痛
妇科疾病以腹痛为主,证分虚实。按之痛甚者多实,按之痛减者多虚。得热痛甚为热证,得热痛减为寒证,刺痛、痛有定处为血瘀,绞痛为寒凝。持续作痛为血滞,游走窜痛为风。治则以通为主,瘀者化之,寒者温之,痛在表者汗之,痛在里者下之,痛在气血者行之散之,虚者补之。
1.7辨痰火
急症中常出现痰阻清窍,痰火扰心。多见于肝风痰浊之子痫以及昏迷急症。因气结痰凝阻闭心窍,痰火扰心,多见于肝火痰浊之子痫等急症病变,其因是气郁化火,挟痰扰心,或热邪挟痰,内陷心包,治疗宜涤痰开窍。
2诊察特点
2.1问诊
妇科疾病与年龄关系密切。青春期女性肾气初盛,内分泌生理活动尚未协调,可使月经紊乱;中年妇女因胎产哺乳,易耗血伤气,会导致月经紊乱、崩漏、带下诸证;绝经期妇女肾气衰少,而出现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表现;问月经的颜色及疼痛性质,对月经的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至关重要。比如痛无定处,满腹走窜,血色正常者,为风痛;跳痛、胀痛、喜凉拒按、血色鲜红或褐色者,为实热痛;刺痛、痛处固定,血色正常有血块,为血瘀;带下的色、质、味在妇科急症的辨证上也很重要,有臭味、色黄、质稠者,为湿热(如宫颈炎、盆腔炎);色微绿,呈泡沫,兼阴痒者,因滴虫所致;色白有块如豆渣状者,多为真菌;带下黄水、量多,有腥味者,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大。
2.2望诊
面色潮红为阴虚内热;面黄而胖,多属脾虚痰湿内停。面色青紫主瘀血,唇色红紫为血热,鲜红为阴虚火盛或血热妄行。紫而晦暗或色红有瘀斑者,多为血瘀。舌苔黄而腻多为湿热,常见于炎症;灰黑而干者多为热入营血,常见于中毒性休克、败血症、产褥热等。
2.3闻诊
经行之时有臭秽气者为热,腥臭者为寒。带下腥臭多见于恶性肿瘤或产后感染。
2.4切诊
妇科病多见于迟脉变化,因经、带、胎、产与肾及命门有密切关系。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多属热,或左尺沉细,右尺洪大或滑数,乃为肾阴虚,命门火炽,宜按阴虚火旺辨证。右关沉细,多见脾虚不能统血,如左脉大,右脉弱小,为气虚。左脉弱小为血虚。六脉弦数,为肝阳亢盛。右寸滑大,肺热,见于倒经、鼻出血、吐血等症。产后大出血可见芤脉,产后耗血伤津,脉多虚大无力。
除上述诊察手段以外,配合西医的器械检查,更有助于病情的诊断。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妇科急症,越来越为广大医务人员重视,为中医治疗妇科急症,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谢秀超,彭卫东.王孟英妇科调经学术思想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4,46(2):6-8.
[2]傅青主.傅青主女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47.
[4]胡幽兰.《血证论》治疗崩漏思路探微[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3):11-12.
[5]佚名.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276.
[6]竹林寺僧.竹林寺女科秘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7]王金亮.妇科止血八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4,6(4).
[8]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1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