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目的研究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慢性胃炎患者应用隔姜灸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80例慢性胃炎患者,均符合中医胃脘痛-脾胃虚寒证诊断标准,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40例为一组,给予研究组隔姜灸疗法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西药方法治疗,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工作,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77.5%,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及病情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隔姜灸方法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有效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穴位贴敷;隔姜灸;脾胃虚寒;慢性胃炎
本文引用格式:莫有海,粟远会,郭琳,等.隔姜灸在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219.
0引言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通常会表现为上腹胃脘部疼痛、腹胀、反酸、嗳气,且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疾病迁延不愈,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苦不堪言。在祖国医学中,慢性胃炎所属于“胃痛”“痞满”“嘈杂”“吞酸”的范畴,受到天气、情绪、饮食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1]。本研究着力于探讨隔姜灸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汇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入院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的80例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全部入组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研究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范围在23~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13.1)岁;病程2~25年不等,平均病程为(1.5±6.7)年。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范围在21~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13.5)岁;病程2.5~26年,平均为(13.8±6.4)年。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能够进行分组比较研究。
1.2诊断标准
全部入组患者在入院之初,均接受电子纤维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且临床症状符合《中医内科学》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于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
1.3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指导患者清晨及睡前分别口服盐酸雷尼替丁片0.15g/片,每次1片;②研究组:患者先采取俯卧位,取一块厚度约为0.2-0.3cm的生姜,用针在生姜上穿刺数个小孔,患者取仰卧位,取脾腧(双)、至阳、胃腧(双)常规取穴或加用神阙、中脘、足三里穴位,把艾炷放在处理好的姜片上,点燃艾柱,在穴位周围施灸,以局部出现热痛感为宜,可在原有姜片底部反复添加姜片,艾柱燃尽后换炷再灸,每次灸3-5壮,使皮肤温热红晕但不灼伤皮肤。后取仰卧位,选择中脘、足三里(双)、天枢(双)穴位,与上述方法相同。1次/d,10次一疗程,停止2天后实施第二个疗程,共2个疗程。
1.4评价标准
1.4.1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经胃镜检查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胃脘痛症状,其它症状减少发作,经胃镜检查发现病灶好转;无效:未见明显症状改善,经胃镜检查病灶无变化。
1.4.2病情复发情况
经治疗后,对患者实施6个月的随访,统计患者病情复发次数及程度,以再次出现原有症状或症状加重判定为病情复发。
1.4.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比较,见表2。
3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的胃部疾病吗,通常慢性胃炎患者会表现为上腹部胃脘痛、腹胀、反酸、嗳气,且上述症状反复发作,,通过常规胃镜检查即可对病情做出明确诊断。在祖国医学中,将慢性胃炎归为“胃痛”“痞满”“嘈杂”“吞酸”的范畴,常见于脾胃虚寒者,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中,以缓解消除虚寒缓解疼痛为中药治疗目标。在治疗过程中,力求达到温中健脾、温经散寒的治疗效果。隔姜灸作为一种针灸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当中,艾叶具有逐冷、温中、除湿的功效,配合升降中的姜辣素及多种挥发油,能够使药性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至体内,一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这是中医中“寒则热之”思想的具体体现[3]。
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应用隔姜灸对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因全部患者皆为脾胃虚寒者,需要在治疗中达到温中补阳的效果,所以选择腹背部的至阳、胃腧、脾腧、中脘为主穴,辅助穴位则选取了天枢、足三里,至阳穴是背部正中的穴位,属督脉,能够总督人体之阳气,有温里振阳之功;脾腧、胃腧则汇聚了脾胃的经气;中脘是胃经的募穴,将胃经经气汇聚在腹部;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和胃腑的下合穴;天枢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募穴,以上穴位都是林场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穴位,对其进行隔姜灸治疗,能够共同发挥各个穴位的效果,达到温中补阳、益脾健胃、散寒止痛的良好功效。在此次研究中,通过隔姜灸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其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7.5%,远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且隔姜灸操作方法简单,无毒副作用、无创伤,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此方法适合在临床上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周学寻,罗海英.腹部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02):39-40.
[2]赫媚雅,付琦芳.腹部隔姜灸辅助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05):709-711.
[3]王成云,丁芬.隔姜灸+推拿整脊治疗脾胃虚寒慢性浅表性胃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07):73-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14600.html